“國學”一詞的界定向來充滿爭議。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國學熱”逐漸升溫,更需要我們冷靜思考這個問題。就內容而言,“國學”既可以包括文字、音韻、訓詁、版本、目錄和校勘學等傳統(tǒng)學術,也可以包括針對中國社會、歷史、文化和思想的現代學術研究。這與民國時期北京大學國學門關系密切。1922年1月,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正式成立,內設“三室五會”:“三室”指登錄室、研究室和編輯室,“五會”即歌謠研究會、明清史料整理會、考古學會、風俗調查會和方言研究會。當時的“國學門”,既有專門學術機構的研究功能,也有文科高等學術人才的培養(yǎng)任務,同時還有專業(yè)學會的聯(lián)絡功能。晚清的老北大,在大學堂(本科學院)之上設“大學院”或“通儒院”,“主研究,不主講授”。在此基礎上,蔡元培校長仿效西方大學的研究所制度,設立研究所國學門,重點是在“廣籌經費,多延同志,來此共同研究”,“以科學方法整理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