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博物館古代藝術系列叢書:中國古代錢幣》是中國國家博物館新館竣工重新開放后舉辦的重要專題陳列,旨在通過我館的錢幣收藏,展示中國古代錢幣所蘊含的豐富歷史和精美的書法藝術。中國古代錢幣最晚在西周時期就已經出現。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布幣、刀幣、圜錢、楚國錢幣形狀相異,各具趣味,反映了這個時期錢幣起源的多元和演進。秦漢到隋唐時期,中國古代錢幣經歷了秦朝統(tǒng)一貨幣時期、西漢前期的貨幣政策調整時期、漢五銖幣制時期、三國兩晉南北朝的貨幣使用退化時期和隋唐的重建固定幣制時期,更有王莽奇特的貨幣“改制”。由于當時中國總體上處于自然經濟社會,這些時期錢幣的需求量和發(fā)行量不是很大。自宋代開始,商品經濟較前代明顯發(fā)展,一直到清代前期,經濟規(guī)模不斷擴大,雇傭勞動日益增多,商人階層活躍,大量的農業(yè)、手工業(yè)產品不再是自產自用,而是用于商品銷售。農民的賦稅、勞役、官吏俸祿更多地以貨幣收支,社會的貨幣需求特別是大幣值貨幣的需求增加。鴉片戰(zhàn)爭后,受西方貨幣的沖擊,中國貨幣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可以說,中國古代錢幣經過漫長的歷史演進,形成了系統(tǒng)完整、內容豐富、脈絡清晰、內涵博大的中國古代錢幣文化,成為中國古代文化中一簇絢麗的奇葩。它不僅承載和反映了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民俗等方面的歷史,其精美的文字書法和鑄造技藝也一直為世人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