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小說講述的是大宋文豪蘇軾出任徐州太守前后一段人們耳熟能詳,但其中很多又是鮮為人知的故事。這是一段中國五千年來的文壇上光輝燦爛的歷史,這是一段北宋時期政壇上三位偉人生死對決的心路歷程,這是一段才子佳人浪漫而凄美的愛情傳奇。公元1069年,也就是宋神宗熙寧二年,翰林學士蘇軾入川居喪守制三年后回京任職,正遇王安石在神宗趙頊的支持下,暴風驟雨般地推行了以“青苗法”、“均輸法”為核心的九項新法。這九項新法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熙寧變法”。蘇軾多次上書皇上,坦陳變法利弊。由于得不到皇上的支持和遭到權臣的陷害,熙寧四年,他被貶出京城,左遷杭州通判。從此,蘇軾開始了四處漂泊、顛沛流離的地方官生活。熙寧十年,公元1077年,蘇軾經過杭州通判、密州太守的近六年與民同甘共苦、為民清廉勤政的清苦生活之后,改知徐州,出任徐州太守。蘇軾一生豁達樂觀的性格,使他雖處江湖之遠,但初衰不改,豪放如初,瀟灑依舊。蘇軾出任徐州太守期間,在帶領全城百姓奮起抗洪救災的同時,智斗不法糧商,巧懲豪強劣紳,堅持清理冤獄,體恤黎民百姓,眷顧趕考學生,積極防治瘟疫。開發(fā)性地采煤冶鐵,治理徐州山水,修筑鎮(zhèn)水黃樓,反映民間疾苦,痛斥官場弊端,并且不顧朝廷法度和個人安危,開倉放糧賑災,成為廣大黎民百姓擁戴的清官能吏。蘇軾是文壇大家,詞開豪放一派,當然也是書生本色,才子風流,雖然宦海中風波頻起,但卻被江湖民間的紅顏佳人所傾慕。蘇軾在徐時,和徐州青樓女子馬盼盼一見鐘情,并與酷似亡妻才貌的同僚夫人柳五娘相互傾慕,摯情暗戀,因而遭到了政敵的中傷和同僚的反目,致使才子佳人愛戀感情的道路上異常艱辛,上演了一段纏綿悱惻的凄美愛情故事,令人感嘆,令人心醉,令人動容。蘇軾在徐州為民做主、為民請命的所作所為,遭到了不法糧商和豪強劣紳的強烈反抗,同時也遭到朝廷中對立派人物的誣陷和迫害。在徐任職不到兩年的時間,他就被朝廷下旨轉知湖州,使他精神遭受到一次重大的打擊,也使他未能實現治理徐州山水儼如杭州西湖的宏偉抱負而留下了千古遺恨。蘇軾是大宋才子,一代文豪,但是強烈的忠君思想束縛了他為平民百姓多辦好事、多辦實事的手腳。他事無巨細上奏請示,他反對議論君非。他夢想抽身官場、羨慕田園生活……這雖然有礙他的思想發(fā)展,但因而也使蘇軾這個人物的形象更為豐滿,更加有血有肉,從而使人看到了全面的、立體的一代大宋文豪的形象。蘇軾離開了徐州,留下了蘇堤、黃樓、放鶴亭、快哉亭等不朽的歷史遺跡和《放鶴亭記》、《九日黃樓作》、《杏花詩》等千古流芳的詩文辭賦,成為了徐州這個千年古城積淀深厚的歷史文化遺存。時至今日,徐州人民對這位曾為徐州建設作出巨大貢獻的一代歷史偉人仍心懷崇敬和感念不已。故事真實人物眾多,歷史線條明晰,情節(jié)跌宕起伏,人物形象豐滿,語言妙趣橫生,文化底蘊深厚,使人一讀,不由滿口余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