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社會中,教育支出不僅是政府財政支出的一個重要內容,而且是改善民生的一種主要工具,具有很強的公益性,扮演著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自20世紀70年代末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公共教育支出規(guī)模一直呈現出不斷增長的態(tài)勢。1993年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綱要》規(guī)定,中央和地方政府教育撥款的增長要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并使按在校學生人數平均的教育費用逐步增長,切實保證教師工資和生均公用經費逐年有所增長(即“三個增長”)。1995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又以法律的形式將“三個增長”固定下來,并要求各級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嚴格遵守、切實落實。教育投入已成為當前決策部門高度關注的問題,也是迫切需要研究解決的問題。而隨著2008年我國確定實行以積極優(yōu)化結構,區(qū)別對待,大力強化經濟、社會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和增加有效供給、支撐改進包括教育在內的各類基本民生事項為標志的積極財政政策,則表明了目前我國政府對于教育投入問題的重視。在復雜多變的國內外環(huán)境下,如何對我國公共教育支出進行系統(tǒng)分析和評價,以及如何采取有效措施來完善我國公共教育支出,實現教育公益性,保障民生,維護國家社會正常秩序,已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緊迫課題。 本文運用規(guī)范分析與實證分析相結合、理論與實際相結合以及靜態(tài)與動態(tài)研究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從基本理論、影響因素及實證分析、規(guī)模與結構分析、國際經驗借鑒以及完善的對策建議五個方面對我國公共教育支出這一問題進行了系統(tǒng)、深入地研究。具體來看,本文主要包括以下五個部分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