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的各種社會活動中,情報的歷史特別悠遠。美國情報人員法拉戈指出,人類最早的工具是石頭、棒子與情報;英國作家菲利普·奈特利認為,情報是“第二種最古老的職業(yè)”。情報工作的驚險性與傳奇性,一直吸引著千千萬萬的普通讀者,也成為文學和影視作品的長盛不衰的主題。伊恩·弗萊明的詹姆斯·邦德系列,著名影星瑪琳黛·德麗塑造的代號為“X27”的瑪塔·哈莉,蘇聯以“干面人”阿貝爾為背景拍攝的電視電影《春天的17個瞬間》、中國的《與魔鬼打交道的人》、《敵營18年》、《永不消逝的電波》,香港影星梅艷芳塑造的川島芳子,新近熱播的電視劇《暗算》,以及即將上映的《功勛》,都反映了這一現實。然而,在表達驚心動魄的情報傳奇的同時,影視和文學作品的夸張性描述也使人們對情報的認識出現了很大偏差。情報工作等同于間諜工作嗎?從事情報工作的人都是特務嗎?情報人員能飛檐走壁,能撬保險柜?這樣的認知觀念,無疑影響了人們對情報工作的正確認識。對情報工作的理性認識,西方始于20世紀70年代。1973年,美國、英國、德國等國的歷史學家和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時的情報人員,在德國斯圖加特召開會議,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時信號情報(也就是無線電破譯)對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進程的影響,一批二戰(zhàn)秘密檔案因此而公開。此后,西方的情報研究漸入正軌。今天,西方的情報研究已經成為社會科學研究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