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初期,一批寧波裁縫率先掌握了做西服的技術,給當時來中國的紅頭發(fā)外國人做西服,這批工匠被稱為“紅幫裁縫”。“紅幫”在百年傳承中,扮演著中國近現代服裝業(yè)開拓進取的重要角色,積淀了“敢為人先、精于技藝、誠信重諾、勤奮敬業(yè)”思想底蘊,已經成為“新紅幫人”乃至整個中國服裝業(yè)的文化靈魂。紅幫裁縫源自傳承幾千年的中華服飾文化。清末民初,帝國列強大舉入侵,在沿海一些經濟較為發(fā)達的城市里洋人簇擁、洋行林立,一時間,西裝在洋行職員乃至富家子弟之間猛然興起,成了身份和財富的眩目標記。于是,一部分迫于生計的本幫裁縫(中式裁縫)不得不放棄長袍、馬褂、對襟衣,改做西服。當時,國人稱外國人為“紅毛人”,為外國人服務的行業(yè)都要加上“紅幫”兩字。“紅幫裁縫”的稱謂由此而起。 紅幫裁縫的發(fā)祥地在奉化江兩岸,孕育于上海,發(fā)跡于哈爾濱、長春、大連、北京、天津、漢口和青島、濟南、南京、蘇州、重慶等20余個城市。據《奉化縣志》、《上??偵虝聢蟆?、《上海市大觀》等文獻所載,1896年,曾到日本學過藝的江良通回國后在上海開設“和昌洋服店”。同樣在日本學過藝的王睿謨于1891回國返鄉(xiāng),帶其子王才運到上海做“包袱裁縫”,1900年創(chuàng)辦“王榮泰”洋服店。 紅幫的崛起離不開寧波特有的歷史文化背景。由于寧波重商、惠商觀念以及后來產生的“工商皆本”思想根深蒂固并成為一種傳統(tǒng)。近代城市和工商業(yè)的發(fā)展,使原本以“窮家難舍,熟土難離”的農民、鄉(xiāng)間工匠開始新的生活求索,揖別故鄉(xiāng),四出探尋新的生活出路。這些因素催生了紅幫的興起。 十九世紀末,上海紅幫裁縫王睿謨?yōu)槊裰鞲锩倚戾a麟做過中國式西服;二十世紀上葉,上海紅幫裁縫名店“榮昌祥”和“培羅蒙”等為蔣介石為首的國民政府要員做過一大批中山服和軍服;二十世紀50年代,上海紅幫名師為陳毅市長等上海市領導做過西服、中山服;1956年遷京的北京紅幫服裝店為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等中央首長做過毛式中山服和西服。 一個多世紀來,紅幫裁縫技藝共經歷了四個時期:一、明末清初期的孕育期,當時寧波裁縫合計250余人;二、20世紀初的萌芽期,在北平、上海、蘇州、天津共400余人;三、20世紀20年代起的拓展期和成熟期,此時,紅幫裁縫在北平、上海、蘇州、天津及山東、東三省、南京、漢口、長沙等大中城市共有2萬余人,他們依賴自身的手藝,借鑒西方的工藝,在量、算、縫、試中運用刀功、手功、車功、燙功和“推、歸、拔”原理,久而久之總結了西服工藝的九個勢(脅勢、胖勢、窩勢、凹勢、翹勢、剩勢、圓勢、彎勢、戤勢。如袖籠山頭必須做到圓順,袖子要做成有彎勢,后背要有戤勢使兩手伸縮方便,子口要有窩勢,不向外翹,前胸要有胖勢,肩頭要有剩勢)、十六個字的規(guī)格標準(平、服、順、直、圓、登、挺、滿、薄、松、勻、軟、活、輕、窩、戤),成為中國裁縫的經典理論。同時,紅幫裁縫還創(chuàng)立了中國服裝業(yè)的五個第一:制作了第一套中山服、第一套西服,開設了第一家服裝店、第一家服裝學校,編撰了第一部服裝專著;四、20世紀80年代末為奉獻期,在寧波、深圳、溫州共400多人。目前,散居各地的紅幫老人,大多數謝世,健在的約有100多人,都已進入耄耋高齡。 據紅幫老人介紹,奉化境內較為明顯的紅幫裁縫有三支,一支是以王睿謨?yōu)榇淼慕阪?zhèn)王溆浦村王氏一脈,另一支是以江良通為代表的江口鎮(zhèn)前江村江氏一脈,再一支是以顧龍海為代表的西塢鎮(zhèn)顧家畈村顧氏一脈紅幫裁縫歷經風雨洗禮,終以精美絕倫的制作技藝,信譽第一的職業(yè)道德為世人所矚目,他們的創(chuàng)業(yè)和創(chuàng)新精神,已成為寧波創(chuàng)建中國服裝之都的歷史底蘊,正有力地推動著欣欣向榮的當代服裝業(yè)。1997年8月,國務院經濟發(fā)展研究中心命名奉化為“中國服裝之鄉(xiāng)”;2005年“紅幫裁縫”成功申報浙江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