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正德年間,劍閣知州李碧對古蜀道加以整修,并在沿途補栽柏樹。清康熙年間,劍閣知州喬缽效法前賢,體察古蜀道及周邊民情,他在《翠云廊》詩中說,“劍門路,崎嶇凹凸石頭路,兩行古柏植何人?三百長程十萬樹,翠云廊,蒼煙護,苔滑蔭雨濕衣裳,回柯垂葉涼風度,無石不可眠,處處堪留句。龍蛇蜿蜒山纏互,傳是昔年李白夫,奇人怪事教人妒。體稱蜀道難,錯莫劍門路”,提醒世人,古蜀道的風光瑰麗,劍門山區(qū)的皇柏古道是天下之奇觀。時間到了1936年,川陜兩省之間公路開通,古蜀道與公路靠近并行的路段便被加以拓寬改造而利用。但那些遠離公路的路段,便失去了行走的起碼價值,漸漸被人們所遺忘。古蜀道行進到劍門山區(qū)時,沿途兩側古柏生長得粗壯高大。劍閣縣城西邊約二十里的山梁上有段“攔馬墻”古蜀道,因坡陡、彎急,古人用石塊在道邊疊砌了半人高的石墻,以防止馬匹和行人墜下巖坎?!皵r馬墻”古蜀道旁古柏高大粗壯,高大者約莫有五層樓房高,粗壯者要三四人牽手方可合圍,虬枝怪椏、互相糾纏。懷胎柏、鴛鴦柏、淌腸柏、姊妹柏、狀元柏,每一棵古樹都有著奇異的姿態(tài)和審美的價值,同時還負載著一段段優(yōu)美、神奇的故事傳說。據當地老鄉(xiāng)說,因為偏僻,早年間\攔馬墻\古蜀道是強盜經常出沒的地方。他們到縣城辦事,寧可由公路繞道,也不行走這段山路。今天的\攔馬墻\段,仍然是明代所鋪設的石板驛路,周邊地貌沒有多少變化,并且十分吻合喬缽詩中描寫的狀態(tài)。一棵又一棵的古老柏樹,依然高大挺拔、蒼翠濃郁,只是枝椏間有了些許歲月的風霜;它們就像是巴蜀先民派留后世的衛(wèi)士,雖然飽經風雨,仍然堅定,默默地守衛(wèi)著古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