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訪自古有之,源遠流長。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信訪的內涵與外延、結構與功能也在不斷演變和擴展。信訪的發(fā)展演進多次通過不同社會形態(tài)的更替來實現。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是一幅多姿多彩的歷史文化長卷,信訪演進過程與傳統文化滲透過程緊密結合在一起,印刻下華夏文明的烙印。從原始社會末期堯舜設立“進善旌”、“誹謗木”、“敢諫鼓”,到歷代封建王朝時期的士民上書建言諷政、詣闕申訴;從民國時期的陳請請愿、建議控告,到當代中國的來信來訪,古人與今人在下情上達方面有著基本相同的文化行為模式。當然,古今信訪的時代背景、階級性質、內容特點也有重要區(qū)別。在當代中國,信訪是公民隨時可以啟動并直接行使的民主權利的一種重要形式;信訪工作是黨和政府的一項重要工作,是為群眾排憂解難的工作,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礎性工作,是黨和政府聯系群眾的橋梁、傾聽群眾呼聲的窗口、體察群眾疾苦的重要途徑;信訪制度是符合中國國情的一種制度設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促進公民權利、維護群眾合法利益、及時反映社情民意、發(fā)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妥善處理人民內部矛盾、保持社會和諧穩(wěn)定、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方面發(fā)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