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的歷程,源遠流長,據地下出土的實物考證,迄殷商之際,就已經出現(xiàn)文明起源的標志——文字。此種文字,或刻于甲骨,或銘于青銅,概因材料限制,所記史事無不約略而簡明。春秋時期,簡牘出現(xiàn),而后縑帛流傳于世。但仍未步入尋常百姓家。直到紙張的出現(xiàn),典籍才真正擴大了傳播的范圍。璀璨的中華民族文化典籍,先后在這些載體中延續(xù),為后世留下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延至唐代,雕版印刷術的發(fā)明,加快了典籍的傳播進程。有宋以來,活字印刷術的出現(xiàn),使大批量典籍的印制成為可能。刻書不再為官府獨有,開始轉向了民間。兩宋三百一十六年間,刻書事業(yè)最為興盛,據不完全統(tǒng)計,宮私刻書竟達一萬多種,而印刷數量更是以千萬來計,各種名目的圖書進入了百姓之家。即便元代,歷時雖不足百年,但是刻書數目也達到三千多種,數量蔚為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