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至十四年,文淵閣大學士、成化十四年至十八年(1482年)謹身殿大學士、成化十八年至二十三年(1487年)華蓋殿大學士眉州(今眉山縣)萬安撰《開化寺碑記》,略云:“佛在枸尸,臨滅,指囑戒子娑伽曰:‘吾滅去七百年,爾往震旦,有山日霧中大光明山,實系古佛彌陀化道之場,累有國王興建之所,寓彼,保護密嚴,遲后圣者來居。’自后,東漢明帝永平年,果應金人夢,派遣臣予蔡情,向西迎請,有摩騰、法蘭二尊者,皆佛矚也,厥后尊者并住斯山,特表申朝,敕建額日霧中普照寺?” 明嘉靖二年,霧中山接王亭僧宗經等撰、法海書《霧中山碑記》:先天太極而有霧中,既判兩儀,獨垂高廣,派自昆侖,脈連靈鷲……生成福地,結就梵宮,光明山是阿彌陀佛化現之境,明月池乃娑袈龍王衛(wèi)護之跡。 明釋??兆?、正江書《霧中山普照寺乎治道路碑記》:“霧中大光明山者,大千界之中心,鷲嶺山之分源也。峰巒插天,翠帶紫圍,鳥韻風清,前古圣與彌陀化導正法,后釋迦囑娑伽以堅持,” 上述三碑,一在開化寺大雄寶殿前,大部剝蝕,尚依稀可辨;一在接王亭側,大部字跡,尚可辨認一在霧中山,全碑字跡,較前二碑完整,碑末補刻清同治十三年同修三十六字。據此可知,霧中山系彌陀道場之說,至遲在明代印有多通碑文記載其說。特別指出的是,中國著名的四大道場都是菩薩道場,而霧中山道場,則是佛道場。(1981年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任繼愈教授主編的《宗教詞典》303頁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