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朝畫征錄》三卷、《國朝畫征續(xù)錄》二卷,清張庚撰。《國朝畫征補錄》二卷,清劉瑗撰。張庚(1685-1760),原名燾,字溥三,后改今名,字公之干,號浦山,又號瓜田逸史、白苧村桑者、彌伽居士。浙江秀水人。乾隆元年(一作雍正十三年)薦舉博學鴻詞。徐世昌《清儒學案小傳》稱其“不為科舉業(yè),為文簡老樸實,詩亦新穎,五七言古體頗見古人堂奧。兼精六法,所作山水氣韻深厚,自成一家?!敝黝H豐,有《通鑒綱目釋地糾繆》、《補注》、《國朝畫征錄》、《續(xù)錄》、《強恕齋文鈔》、《詩鈔》、《五經臆》、《蜀南紀行略》、《短檠瑣記》、《瓜田詞》等?!秶嬚麂洝?、《續(xù)錄》記清初至乾隆初年畫家,人各一傳,或合傳,論其宗派淵源、造詣深淺,凡畫家有名論精言,多摘入傳。畫作未經寓目,得之傳述者,附錄其姓氏里居與所長之畫,不加品評。偶于傳后作論贊,發(fā)揮畫理處尤見精到。余紹宋稱其“評論得失雖覺有所偏,如推崇麓臺過當,而詘漁山太甚之類,然大體尚不失其平?!薄胺教m坻記其友朱仲嘉言,謂多遺漏。馮冶堂作《畫識》,指其錯誤。然浦山原以“畫征”為名,則遺漏原所不諱,一人之見有限,則錯誤亦難保其必無,不得以此遽議是書之失?!保ā稌嫊浗忸}》卷一)《國朝畫征錄》始撰于康熙六十一年,雍正十三年完稿,乾隆四年于睢州開雕。后張庚又作《續(xù)錄》二卷,初刻時間地點不詳,或在乾隆中期之浙江秀水。有題京都墨林齋翻刻本,時間不詳。傳入日本后亦經數次翻刻,有寬政九年(1797)名古屋靜觀堂玉潤堂刻本、寬政十年名古屋風月堂刻本等。其書在同光以后流傳甚廣,有同治八年三元堂刊本及重修本、光緒十三年掃葉山房刻本、光緒十九年積山書局石印本、光緒二十一年江都劉氏刻本、宣統(tǒng)二年上海中國書畫會石印本等。民國時期又有有正書局(1919,鉛印本)、掃葉山房(1922、1936,石印本)、神州國光社(1934,鉛印本)等多家機構相繼出版,其間有將書名改作《清朝畫征錄》者。劉瑗,號晴江,阜陽人。撰《國朝畫征補錄》二卷,以繼張庚之作,續(xù)其所未及,并收其所偶遺。然記敘多簡略,或為經眼,或為轉述,不若張作之精當有法,于畫理亦少己見。所收人物偶有與張作重復者,如南樓老人,與《國朝畫征錄》卷下之陳書為同一人?!秶嬚餮a錄》初刻于道光五年,后未見翻刻。本次點?!秶嬜C錄》、《續(xù)錄》以乾隆時刻本為底本,參校掃葉山房刻本等。《國朝畫征補錄》以道光刻本為底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