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人在埋怨:“新小說”之后,法國再也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文學流派了,也不再是昔日的世界文學中心了。后者的說法或許是法國人的中心主義在作怪,因為文學從來就沒有中心,或許,20世紀的法國巴黎作為世界思想的策源地有其十分明顯的位置,但前一種說法是不對的,這次法國人自己都搞錯了。因為,新小說之后,還有烏力波(“潛在文學工場”的縮寫)。在國際上,卡爾維諾最為知名,與博爾赫斯、納博科夫并駕齊驅,但很少人知道卡爾維諾是烏力波成員中極為重要的法國之外的成員,當然更少人知道卡爾維諾與烏力波早期的締造者雷蒙?格諾和佩雷克等人在作品風格上的相似或者說“精神上的亦步亦趨”(意大利國內尖銳地批判他是格諾的信徒和模仿者);大家只知道杜尚是達達派及超現(xiàn)實主義的巔峰人物,被譽為“現(xiàn)代藝術的守護神”,二十世紀后半個世紀的藝術思路是沿著杜尚的道路走下來的,卻不知他于1962年3月16日加入了烏力波,成為一名(烏力波人),烏力波成員當中還包括像保羅?布拉福特這樣的核能專家,弗朗索瓦?勒利奧這樣的數學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