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以其特有的地域風格和“古調獨彈”的藝術魅力,卓立于中華民族文化之林,為廣大人民群眾所喜愛。 從地域上講,秦腔發(fā)源、形成于陜甘(古秦地)一帶,生長在陜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的廣大地區(qū)。秦腔的“娘家”在古長安。正因為陜西西安(古長安)曾是周、秦、漢、唐等13個王朝都城所在地,并且中國戲曲之完備得力于唐代“梨園”的興盛,所以,以秦腔藝術為代表的陜西戲曲又具有全國的意義。 明末清初,秦腔一度成為戲壇盟主。清乾隆年間,秦腔藝人魏長生先后幾次進京演出,轟動京城, “使京腔舊本置之高閣。一時歌樓,觀者如堵”。 (清人吳太初《燕蘭小譜》)秦腔在京城扎了根,與當時的“徽班”長期同臺獻藝。秦腔“婆家”遍天下,流播于四川、江蘇、浙江、內蒙古、山西、河北、河南、山東、西藏、云南、貴州、福建等地。 新中國成立后,秦腔作為一種要繼承發(fā)展的傳統(tǒng)藝術形式,被納入黨和國家文化事業(yè)和文化建設的工作內容。古老的秦腔煥發(fā)了青春。陜西秦腔院團多次進京演出,并在全國部分地區(qū)巡回演出,曾受到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陳云、賀龍、彭真、陳毅、李先念、習仲勛、鄧穎超、王震、薄一波、楊成武、羅瑞卿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和鼓勵。中國文藝界的領導、專家田漢、歐陽予倩、曹禺、馬少波和梅蘭芳、程硯秋、尚小云等紛紛發(fā)表文章,贊譽秦腔為“老樹紅花”,給予秦腔藝術高度評價。巡回演出所到之處,備受廣大民眾歡迎。秦腔在全國各地因此而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秦腔上演的劇目數以千計,其中經久不衰的傳統(tǒng)經典劇目題材廣泛、內容紛繁特別是反映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美德的劇目,為一代一代的秦腔觀眾所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