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楊恩芳
導言 曾經輝煌的西部
第一章 關中雄國——前天府時代(商周~南北朝)
第一節(jié) 三地政治經濟文化發(fā)展的基本脈絡
(一)“天下雄國”天府關中平原的輝煌時代
(二)三星堆、金沙遺址透露出的成都平原文明之光
(三)“巴楚同風”背景下的巴渝文化
第二節(jié) 關中政治核心區(qū)對四川盆地文明發(fā)展的影響
(一)關中政治核心影響下的三地政治格局
1.雍梁一體與巴蜀秦化
2.三國蜀漢與巴蜀秦隴一體
3.成漢政權與隴漢政治
(二)關中政治核心影響下的三地經濟格局
1.“蜀山兀”與四川盆地的資源開發(fā)
2.棧道千里的交通格局
3.嫘祖與蜀錦、蜀布
4.巴寡婦清與巴蜀經濟開發(fā)
(三)關中政治核心影響下的三地文化格局
1.秦晉方言與巴蜀一體
2.蜀中文學與長安情結
3.秦巴山地與道教文化
4.《華陽國志》的秦巴一體觀
5.“蜀有相,巴有將”的文化格局
第二章 益州物繁——后天府時代(唐宋~清時期)
第一節(jié) 三地政治經濟文化發(fā)展的基本脈絡
(一)“逐糧東都”背景下西安的衰落
1.唐末五代時期的嚴重蕭條
2.宋元時期的艱難恢復
3.明清時期的緩隉發(fā)展
(二)“揚一益二”背景下成都的繁榮
1.唐宋時期的“天下繁侈”
2.元明清時期的曲折進程
(三)“舟楫旁午”背景下重慶的發(fā)展
1.唐宋時期的初步發(fā)展
2.元明時期的進一步發(fā)展
3.清代前期的“商賈輻輳之區(qū)”
第二節(jié) 成都平原經濟文化在中國西部領先地位的確立
(一)成都平原領先地位下的三地政治格局
1.控御“西南夷”的前方陣地
2.幸蜀天府與戰(zhàn)略后方
3.宋金蒙戰(zhàn)爭中的川陜地位
4.張獻忠的川陜戰(zhàn)爭
5.白蓮教的川陜會盟
(二)成都平原領先地位下的三地經濟格局
1.資濟中國的四川盆地經濟
2.西部東西交通主道峽路的形成
3.“云樂”之鄉(xiāng)的成都休閑文化
(三)成都平原領先地位下的三地文化格局
1.“自古詞人多入蜀”與唐代巴蜀文化地位
2.“自古蜀之士大夫多卜居異鄉(xiāng)”與宋代巴蜀文化地位
3.“關學”與“蜀學”的理學情結
4.“經商半是秦人集”與巴蜀秦隴移民文化
5.“少不入川”與“老不入陜”的文化背景
第三章 巴渝舟楫——開埠時代(清后期~20世紀)
第一節(jié) 三地政治經濟文化發(fā)展的基本脈絡
(一)“地傾西北”背景下的西安政治經濟文化的發(fā)展
1.清末西安政治經濟文化的發(fā)展
2.民國時期西安政治經濟文化的發(fā)展
3.新中國成立后西安政治經濟文化的發(fā)展
(二)“名都樂園”背景下成都的政治經濟文化
(三)“三大機遇”背景下的重慶政治經濟文化的崛起
1.重慶開埠——初步形成長江上游經濟中心和近代文化中心
2.抗戰(zhàn)陪都——全國抗戰(zhàn)大后方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3.三線建設——重慶工業(yè)門類逐漸完備
第二節(jié) 近代重慶現代化進程對中國西部的影響過程
(一)重慶引領現代化背景下的三地政治格局
1.重慶開埠后西方政治文明對成都、西安的影響
2.川陜革命根據地和紅軍的西部戰(zhàn)略
3.戰(zhàn)時首都尋建反映的西部政治格局
4.西南軍政委員會成立與建國初期西部政治格局
5.三線建設背景下的西部三地戰(zhàn)略布局
6.西部大開發(fā)背景下的“西南”、“西北”戰(zhàn)略選擇
(二)重慶引領現代化背景下的三地經濟格局
1.重慶開埠后重慶近代經濟對西部的輻射
2.陪都計劃下的西京經濟社會發(fā)展
3.陪都背景下的重慶、成都大后方地位的確立
4.國民黨政權最后的經營對重慶的影響
5.三線建設對四川盆地經濟地位的影響
6.“重慶制造”對西部大開發(fā)背景下西部經濟的影響
(三)重慶引領現代化背景下的三地文化格局
1.重慶開埠及其對重慶、成都、西安三地文化格局的影響
2.抗戰(zhàn)大后方文化對重慶、成都、西安三地文化格局的影響
3.20世紀后半葉的重慶、成都、西安三地文化格局
第四章 西部三角——直轄時代(1997年至今)
第一節(jié) 西部新的經濟文化“西三角”一體化格局的形成
(一)自然相補:資源環(huán)境“西三角”
(二)政治相依:政治軍事“西三角”
(三)經濟相通:經濟交通“西三角”
(四)文化相融:社會文化“西三角”
第二節(jié) 國家平衡發(fā)展戰(zhàn)略下西部新一輪大開發(fā)的新構建
(一)從長江上游經濟中心的建立到新歐亞大陸橋的橋頭堡
(二)中國第四增長極的建立與中國整體發(fā)展的需要
結語 期待輝煌的輪回
后記 藍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