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克J.施奈德(Kirk J.Schneider),哲學博士,執(zhí)業(yè)心理治療師,美國存在主義心理學大師羅洛·梅的合作者和繼承人,美國當代存在一人本主義心理學代言人,美國存在一人本主義心理學院(EHI)創(chuàng)建者之一。施耐德博士在賽布魯克研究生院、加州理工學院和超個人心理研究所執(zhí)教,還是《人本主義心理學》雜志的現(xiàn)任主編,美國心理學會(APA)的成員之一。已發(fā)表100多篇論文,編著出版了《矛盾的自我》《畏懼與神圣》《存在心理學》《存在一人本主義心理治療》等8部著作。2004年,施奈德博士因“對人本主義心理學前沿杰出和獨立的追求”被美國心理學會頒予羅洛·梅獎;2009年,獲得加拿大多倫多生命學院頒發(fā)的文化創(chuàng)新獎:2010年,受邀參加在中國南京舉辦的首屆東西方存在心理學大會,并發(fā)表重要演講。楊韶剛,在心理學史、存在主義心理學、精神分析等領域是國內最優(yōu)秀的學者之一,尤其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榮格分析心理學、羅洛·梅存在一人本主義心理學和西方道德心理學研究方面頗有建樹。著有《尋找存在的真諦》《精神追求:神秘的榮格》《超個人心理學》《道德教育心理學》等學術專著。30多年來已出版專著13部,譯著18部,主編和參編著作十余部。在國內的《教育研究》《新華文摘》《教育理論與實踐》《心理學探新》,國外的《道德教育雜志》《亞太教育評論》《社會發(fā)展》等SSCI雜志上發(fā)表論文70余篇。作為課題負責人多次承擔省部級科研課題和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課題,其科研成果六次獲省部級一等獎和三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