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大典》是明成祖(朱棣)永樂年間編纂的一部大型百科全書,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全書二萬二千八百七十七卷,目錄六十卷,共一萬一千零九十五冊,三億七千萬字。收錄古代重要典籍至七八千種之多,上至先秦,下達明初,這在當時真可以說是“包括宇宙之廣大,統會古今之異同”。宋元以前的佚文秘典,多得藉以保存流傳。收錄的內容包括:經、史、子、集、釋莊、道經、戲劇、平話、工技、農藝、醫(yī)卜、文學等。全書分門別類,輯錄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八千余種古書資料,大凡經史子集與道釋、醫(yī)卜雜家之書均予收輯,并加以匯聚群分,甚為詳備。它保存了明代以前大量的哲學、歷史、地理、語言、文學、藝術、宗教、科學技術等方面豐富而可貴的資料。本書比法國狄德羅、達蘭貝主編的百科全書和著名的《大英百科全書》都要早三百余年。所以,《永樂大典》不僅是我國文化遺產中的珍品,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也享有崇高的地位。 廣大讀者難一睹其貌。有鑒于此,我們特別組織專家學者,遴選篇章,標點整理,以簡體橫排的形式出版《永樂大典》。在整理的過程中,我們主要照顧了趣味性和多樣性,主要為方便廣大讀者了解、閱讀《永樂大典》,因此《大典》中許多科技著作并未收錄。在版式上,我們盡量照顧類書的特點,做到條目分明,整齊有序。 收輯豐富:收錄古代重要典籍至七八千種之多,上至先秦,下達明初,這在當時真可以說是“包括宇宙之廣大,統會古今之異同”。宋元以前的佚文秘典,多得藉以保存流傳。收錄的內容包括:包括經、史、子、集、釋藏、道經、戲劇、評話、工技、農藝等,上至先秦,下到明初,統會古今,包羅萬象,集古今之大成。 編者權威:明成祖朱棣命解縉、姚廣孝、王景、鄒輯等一百四十七人人纂修大型類書;永樂三年(1405年)再命姚廣孝、鄭賜、劉季篪、解縉等人重新修纂,并召集了朝臣文士、四方宿學老儒達二千一百六十九人,分別擔任編輯、校訂、繪圖、圈點等工作。 編排科學:《永樂大典》采取按韻與分類兩者相結合的“用韻以統字,用字以系事”的編纂方法,即依照《洪武正韻》的韻目,按每韻下分列單字,在每一單字下詳注該字音韻、訓釋和它的篆、隸、楷、草各種書體,再依次把有關天文、地理、人事、名物以至奇文異見、詩文詞曲等隨字收載,檢索非常方便。 裝幀精美:該書封面在皇家御用特制黃色錦緞采用現代高科技工藝立體燙金,充分顯示古代與現代結合圖書裝幀風格,顯示皇家風范。有極高的藝術欣賞價值、歷史資料價值和版本收藏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