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小冊子孕育了四年,但也還是一個早產兒。自從為社會工作專業(yè)講授宗教學這樣一門課程,這本小冊子就開始構筑,嚴格來說,它只是一份講稿。而且由于個人的學養(yǎng)有限和課程的性質,對各個宗教都只是淺淺地進行一般性介紹,開始只想編著一本教材,畢竟這樣還容易一些。但是很快這樣的教材就逐漸多了起來。于是我就打消了這樣的念頭,下決心進行具有一定深度的討論,把諸多宗教作為一個整體框架中的構成部分,在人類的需求和人生境遇中把握宗教的本真力量,進而實現不同語境的躍遷,實現不同宗教體系間的思想溝通。我把自己定義為一個宗教語言的翻譯者。后來又在這個基礎上開設了宗教學選修課。因為是選修課,所以更強調趣味性和敘事性。所以就有了《世界宗教十三講》的風格,姑且把它稱做結構性敘事吧。這樣《世界宗教十三講》的缺點就變得很明顯了。書中盡量避免一二三四、甲乙丙丁的條目性分析和列舉,而是把觀點和邏輯隱藏起來,融合在敘事的連貫性里,這就使得《世界宗教十三講》看起來文學性質比較突出。但是因為結構的需要,我沒有辦法把每個宗教的教義、儀軌、禁忌、節(jié)日、戒律等詳細列舉,只是在敘事需要時隨時抓過來一點。為了彌補這一欠缺,我在書中附上了宗教知識答問。更要命的是,作為一名普通教師,我離專家的距離還很遙遠,所以內容上和學術上的欠缺才最讓人忐忑不安。對于自己的既定目標,《世界宗教十三講》也只是一個粗略的基礎框架,當然這本小書也可以在探索中繼續(xù)完善,但是生活的壓力迫使我早早地交出一份并不完美的答卷。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希望讀者能夠理解。盡管如此,《世界宗教十三講》還是表現出了一些聊可安慰的特點。要是我的自信心還沒有膨脹成為自大的話,那么從授課時學生的反響來看,《世界宗教十三講》應該具有一定的可讀性,閱讀它應該是輕松而又愉快的。對于對宗教感興趣的年輕人來說,這應該是一個還過得去的讀物。這也難怪,淺白的東西總是易于理解的。為了敘述盡量準確,我也曾努力參與和體驗過一兩個宗教,對于其他的宗教,我也盡可能征詢了宗教人士的意見,尊重他們的感情。我保證對信仰有著足夠的尊重,如果有時在介紹宗教時不夠莊嚴,那也是出于親切感和調節(jié)氣氛的需要,希望不會引起極端人士的憤怒,如果有人對此反感,我愿意事先致以誠摯的歉意,請把我看成是自己人好了。在每學期授課之初我都要強調,宗教學這門課程的目的不是消滅或者弘揚某一種宗教,一個理想的狀態(tài)是聽完我的課程,信仰任何一種宗教或者主義的人都能夠對自己的信仰理解得更加深入,獲得智力上的支持,同時也對他人的信仰有了一定的理解和寬容。從課堂的效果看,這個目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實現。最重要的是,和其他同類書籍不同,《世界宗教十三講》比較重視對宗教歷史沿革和宗教教義的介紹,而且盡力使得復雜的理論看起來容易理解一些,尤其是對基督教和佛教而言。相信讀者能夠注意到這種努力。還是那句話,由于水平的限制,這本小冊子的問題肯定很多,我真誠地歡迎來自各方面的批評和指教,我將會在再版時努力改進,當然,前提是如果還能再版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