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政府的垮臺是必然的,因為它已經沒有能力自救。由于它對外喪權辱國,對內專制腐敗,引起朝野、上下之間權貴的爭權奪利。國家貧窮,民生困楚,社會不穩(wěn),矛盾激化。中央要集權,地方要分權,地方督撫的離心傾向加劇,不聽中央號令的事件時有發(fā)生。清政府的垮臺跟其政治、經濟和文化政策的失誤造成內部權力基礎的離析和民眾的背離有重大關系,但是如果沒有像辛亥革命那樣全國性的打擊,內部矛盾也不會激化到上下脫序的程度,民眾也不可能動員起來造成社會的全面危機。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康有為為首的海外立憲派、張謇為首的國內立憲派從不同的角度掀起對清朝統(tǒng)治不滿,形成反清熱潮的高漲,造成各種反清力量的聚合,促進清政府走上絕路,最后由辛亥革命造成朝野上下之間的矛盾,在辛亥革命的打擊推力下垮臺。可見,清朝的垮臺是全國反清力量的勝利,是各族人民合力反清的勝利,尤其是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的勝利。辛亥革命已過去了100年。l00年前的中國不是現(xiàn)在的中國。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黨人在100年前進行革命和改造中國的奮斗,自有其特殊情況,我們今天去研究孫中山和辛亥革命只能去加深理解,把問題講清楚說明白,不能教訓別人應該怎么樣,不該怎么樣,否定先驅者的犧牲精神和愛國主義情懷,否定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和作用,對中國的現(xiàn)在和未來都不見得有什么好處,更不是今人所當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