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松(1916-)中國舞蹈史學家,舞蹈編導家,北京舞蹈學院教授。出生于山東鄆城,山東濟南市人,曾用名趙鄆哥。 1940—1944年先后就讀于國立戲劇專科學校和國立音樂院分院。先后師從吳曉邦、戴愛蓮學習舞蹈,后從事舞蹈藝術,1944年始在育才學校工作,先后擔任舞蹈兼音樂教員;舞蹈組主任。1946年與戴愛蓮先生同去川康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采舞,創(chuàng)作了舞蹈《嘉戌酒會》、《端公驅鬼》,在重慶參加“邊疆音樂舞蹈大?”演出。其后又在育才學校創(chuàng)作了《乞兒》、《猴戲》、《棄嬰》、《火苗》、《快樂的人們》、《向民主小姐求愛))等一批作品。1947年在上海創(chuàng)立“中國樂舞學院”。1948年在北平各大學教舞,創(chuàng)編了《團結就是力量》、《民主花兒別讓它遭災害》、《我們是民主青年》等舞蹈,并在戴愛蓮主持的舞蹈訓練班任教。 作為北京舞蹈學院第一批教授,曾兼任香港演藝學院客座教授;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舞蹈理事會理事、國際舞蹈理事會中國委員會副主席。曾應邀到臺灣講學。2009年榮獲中國文聯(lián)中國舞?家協(xié)會頒發(fā)的中國舞蹈家“終生成就獎”。2010年榮獲第三屆(最受群眾喜愛的老藝術家)“華鼎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