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在臨近東海的長江三角洲上,是中國最大的都市,現有2000萬人口,通用方言上海話和全國通用語普通話。上海話是隨著上海浦兩岸人口聚居而形成的。古代在長江出海處的三角洲上有一條自西向東、水勢浩大的松江(后稱吳淞江,在今吳淞江即蘇州河的北面),上海浦和下海浦是其下游近入海處兩條支流,上海浦后來成為黃浦江的一段。由于吳淞江漸漸淺狹淤塞,使原在華亭縣(后稱松江縣)城北青龍鎮(zhèn)的港口條件為上海鎮(zhèn)所取代,上海鎮(zhèn)從此崛起,自然成為主要出口蘇松地區(qū)繁盛的棉花和布織品的新興貿易港口,人口劇增,主要源于松江府。到元朝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析松江府一些地域建置上??h時,上海已成為濱海大港,蕃商云集,黃浦江中段東西兩岸已形成了一個巷陌縱橫的人口聚居中心,戶數達6.4萬戶,人口數10萬,一種有別于松江方言的上海方言就這樣開始形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