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大學教學:有效運用學習技術的對話模式》從一個假設開始,即大學教師必須對他們的學生學什么、如何學承擔主要責任。在如何學方面,學生只有有限的選擇:他們能夠上課或者不上課;他們能夠努力或者不努力;他們能夠探求真理還是爭取高分。但是教師創(chuàng)造了可供選擇的機會。在我的講課中,學生只能選擇努力集中注意力,不能選擇理解。為學生可能產生的理解創(chuàng)造條件是教師的責任,學生則有責任充分利用這個條件。學生控制不了獲得知識的機會。大學運轉著一個復雜的系統(tǒng)——院系、課程、教學方法、輔助設施、課程表、評價等等。所有這些決定了學生學習的可能方式。是的,圖書館和網絡可以使他們獲得各種資源。但是大學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時間提出高強度要求,從而導致閱讀和瀏覽網絡是無力承擔的奢侈品。我們作為教師的責任是與我們施加給學習者的控制強度相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