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晉濤生動描述了塘村老人們的“衰老過程”及其正在經歷著的鄉(xiāng)村各種變遷的具體情景。在年輕人紛紛外出打工已經導致出現“過疏化”現象的塘村,老年人必將經歷的一系列人生大事均可以成為他們逐漸走向衰老、“成長”為老年人的標志性事件,諸如為兒子操持結婚、分家(包括家屋的代際分配、析產、分灶、戶口門牌的區(qū)分)、成為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成為誕辰壽禮上的壽星、“稱糧”(失去勞動力,開始由諸子絕對對等地負擔和供養(yǎng))等,其中分家和稱糧最具重要性,前者意味著家庭發(fā)展的周期性裂變及其伴生的父輩權威地位的弱化,后者則是社區(qū)、家庭和當事人對生理衰老過程的一個最為明確、簡潔的相互確認,也可以說是鄉(xiāng)村文化對衰老的認定。塘村的養(yǎng)老方案除了稱糧,還有“吃轉轉”、“各養(yǎng)個”、“獨子不分家”、“招郎”等,通過對上述諸多習俗性贍養(yǎng)制度的研究,作者闡明了老年人的生活和其家庭之間的密切關系,進而揭示出在鄉(xiāng)村“孝道”的行為結構中蘊涵著的鄉(xiāng)村“人觀”原理和代際人際關系原則,這里所謂“人觀”是指鄉(xiāng)民們對“理想的”(或像樣的)老年人和“孝順的”晚輩所分別持有的鄉(xiāng)土觀念或基于孝道意識形態(tài)的判斷和想象,而所謂代際人際關系原則,則主要是指晚輩“供老人”的義務和老年人“公平”(不偏心)對待子女的責任之間的對應關系。楊晉濤認為,如果家庭內部代際關系中晚輩的贍養(yǎng)義務和老年人的公平責任基本上是均衡的,那么,老年人晚年的“物質生活”就可以得到基本保障;此種物質方面的保障構成了鄉(xiāng)村孝道的基礎,在此基礎之上,鄉(xiāng)村孝道還有進一步的表意或象征層面,諸如“盡孝心”的饋贈和“言語”上的尊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