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二十三年(一八九七),戊戌變法的前一年,湖南學政江標在自己任期(一八九四-一八九七》屆滿之際,編選刊出了一部奇書 ——《沅湘通藝錄》。江標在《敘》中介紹編這部書的緣起:「使者奉天子命,視翠三年,歲、科兩試,既畢,例有試牘之刻。丁酉(一八九七》秋冬之間,編校試者之作,不易一字,裒而刻之。」作為管理一省翠務的官員,江標在三年任期內,要在省內諸府和直隸州巡回主持歲考、科考,每處按臨兩次,以熚考決定生員等級黜陟,以科考決定生員是否具有鄉(xiāng)試資格。書中聽選,正是這些考試的優(yōu)秀試卷。 在科舉時代,主考官將考生的試卷選編成「課士錄」以供士子揣摩學習,奉就十分風行,不足為奇。但《沅湘通藝錄》卻與傳統(tǒng)的「課士錄」大不相同。 清朝科舉考試的題目都是出自四書五經,又規(guī)定以朱熹的注疏為準繩,考生皆「代聖人立言氣從形式到內容都極其僵化。所以傳統(tǒng)的「課士錄」以八股文居多,稱為帖括氣不少考生索性捨棄四書五經,專門鑽研為應付考試而設的帖括。《沅湘通藝錄》則打破了舊翠的樊籬,開始涉足新學的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