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茲中國”,語出《何尊銘》?!爸袊币辉~最早見于西周初年的青銅器“何尊”的銘文。這一國寶1963年出土于陜西寶雞,刻有長達122字的銘文,記載了周成王營建洛邑王城的重要歷史事件。全文如下:“唯王初遷宅于成周,復稟武王禮,福自天,在四月丙戌,王誥宗小子于京室,曰:昔在爾考公氏,克達文王,肆文王受茲因(命),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則廷告于天,曰:余其宅茲中國,自之牧民?!闭?,居住的意思?!爸袊边@個名詞,是每一個中國人所熟知習用的,但是真正問起這個名詞的含義,相信很?人都不容易表述清楚。而隨著對“中國”這個名詞的思考,便會引發(fā)出一系列的問題:誰是東方?何謂“中華”?“中國”意識從什么時候凸顯?“漢族”與“中國”有什么關系?如何從歷史與現實中界定“中國”?中國會否在亞洲中“消融”……著名學者葛兆光以一個身在“中國”的學人,對這些問題作了深入的思考,尋求如何既恪守中國立場,又超越中國局限,在世界或亞洲的背景中重建有關“中國”的答案。本書討論的是學術意義上的歷史,并不是政治意義上的現實。從有關“中國”、“亞洲”或者“世界”的認識的歷史資料,包括中國和朝鮮、日本的歷史資料中出發(fā),把問題放在思想史脈絡或學術史語境中去討論,而不是從來自西方的“理論預設”下去倒著看歷史,或者從現實利害的角度做“提供證據”似的歷史論證;是從中國的文化認同和歷史淵源去追溯“中國”,而不是從“政治”和“策略”是探究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