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地民俗文化論》是越史化顯示個性的核心內容,是越地歷史傳承的載體之一。秦漢以降,越地獨立的文化系統(tǒng)無論從內涵還是表象都喪失幾近,僅作為特定地域的文化而顯示出自己的特色。其個性即存在于民間,存在于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作為一種民俗文化,以“節(jié)慶、飲食、婚喪嫁娶、方言、宗教和民間信仰”等形式為每一個地域之“民”所習得、繼承和擁有。越地民俗的產生與越人社會的形成密切相關,是越人在寧紹平原這片土地上為生存和發(fā)展而形成的生活方式,有著悠久的歷史和不斷變化的文化內涵。其起源可以追溯到舊石器和新石器交替的時代,從考古發(fā)現看,小黃山遺址已經形成了一定形式的聚居習俗和喪葬習俗,河姆渡時期以原始宗教為主要內容的民間習俗已經頗為發(fā)達,卷轉蟲海進毀滅了河姆渡的文明和習俗,但海退以后,寧紹平原重新回到了原來的自然環(huán)境之中,背山面海、水網密布的平原環(huán)境,溫暖濕潤、雨量充沛的自然條件,使河姆渡時期已經形成的諸多民俗事象被后世所繼承和發(fā)展。越國時期是越地民俗的形成時期,并確定了獨特的個性,此后數千年來的不斷變異,主要受中原主流文化的影響和規(guī)制,并與主流文化不斷融合,因此,越地民俗文化是一個動態(tài)的變化過程?!对降孛袼孜幕摗分饕芯苛俗鳛槊袼字黧w的越地和越人之來源與發(fā)展、越地民俗文化的起源與發(fā)展,越地的物質生產民俗、社會生活民俗、民間信仰、口傳文學與民間曲藝、方言文化以及作為民俗現象的墮民。試圖構勒出越地民俗的發(fā)展過程、形成機制和存在形態(tài),并由此挖掘越地文化的內在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