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者序言
著者序言
縮略語表
序論 邏輯學基礎論與佛教邏輯學
一 邏輯學之種種相與基礎論之種種相
基于量論之因明——古因明之三量說與新因明之二量說——佛教邏輯學并非單純軌范科學
二 logic:與logos
(彌曼沙:探討),(論諍),(比知),(正理),(因明)等等之意蘊——關于展示印度思維根源之天則的利陀——(利陀)與祭祀——邏輯思想與祭祀——作為唯一知識源泉的法之現證者——宗所具圣教量之意蘊——正理學派之正理學與“我”之哲學
三 nyaya一詞的原初意義
正理學派之界定—— (哲學)——與吠陀學相區(qū)別之正理學——正理學作為所說最高正理之意蘊——五支論式與四量——宗與圣教量
四 因與比量
喻之特征——合與譬喻量——第一義與語言表現——彌曼沙學派之語言觀——正理學派之語言觀——(依聲而對對象之正確認識,以其乃為習慣之物故)之意蘊
五 作為vada-marga的邏輯學
《瑜伽師地論》之七種因明——(論)——(尚論),(諍論), (毀謗論),(順正論),(教導論)之意蘊——《瑜伽師地論》之因明即是菩薩之所應學
六 關于無著、世親的因三相說
以量說為基礎之因明的確立——《集量論》中所展示的邏輯學之結構——依據量說之邏輯思想的結構化與其對印度一般邏輯學之影響
七 不承許別立圣教量之立場與佛教之批判精神否認另立圣教量之邏輯根據——圣教量即是比量性——陳那關于語言與分別之主張
八 印度哲學之目的
正理論與依真知而解脫——svatab (自立之量性)與 (他立之量性)——佛教量說之立場即是(他立之量性)——陳那關于量之闡釋的改變——三支作法之意蘊——依據具有因三相的三支作法之確立
本論
第一章 確實性之真詮——(量論)
一 量論之根本目的正智與量——《集量論》第一偈——法稱之成量
二 確立量論的契機與陳那的歷史背景
月稱對量論者之批評——量論者之意蘊——陳那量說之立場——月稱與陳那關于量之闡釋的差異
三 關于印度量之數量
正理學派四量說即是世間極成——正理學派之四量說——三種比量——圣教、比喻二量之另立——龍樹《廣破經論》之量說——陳那以前之
三 量說
四 隨順正理者之意蘊
陳那之二量說——隨順正理之同道者清辨——不顧論宗之意蘊——《因明大疏》中倡導三量說與二量說并無不同之立場并非正確——二量說之真意——《集量論》的《觀離(遮詮)品》中對圣教、譬喻二量之批評——確立二量(現量、比量)之理由——pramana的語義解釋應是 (能量即所量),在陳那并非是(正知之工具)
第二章 感性認識之確實性—— (現量)
一 現量規(guī)定及其解釋關于(離分別)與 (無分別)——(現量)之語源——(使現前)與(現現別轉)——月稱對“現現別轉”之批評——對依據《俱舍論》引用(別轉)所賦予意蘊之正當性的論證——“現現別轉”的語義分解是基于陳那之學術立場
二 與根對應之意蘊
印度諸哲學流派對于根之闡釋——說一切有部關于量之規(guī)定——陳那對根之理解——《觀所緣緣論》對根之規(guī)定——作為為展示“現量離分別”而采取與根對應之語義分解為恰當之陳那
三語義分解的說明
所說法稱屬于經量部——自相之意蘊——舍爾巴茨基之闡釋——達斯古巴塔之闡釋——所說自相即是超越了五種分別之存在——關于名言(概念)、種類(范疇)等之闡釋——自相并非事物之自相
……
第三章 推理認識之確實性——(比量)
結語
附論一 關于《集量論》文本的諸問題
附論二 佛教邏輯學典籍以及研究文獻
再版語
譯者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