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國大祭》描寫了闖關東到遼寧鐵嶺侯家的悲歡離合,侯家一家人因為兩種信仰,最后飽受分離相思之苦,侯家的歷史,也濃縮了中國近百年的滄桑變化,本書通過侯家的往事描寫了那個風云變幻的時代,也揭秘了侯家的一些不為人知的故事和渴求兩岸親人和平相處,永不分離的良好愿望。侯家在道光年間闖關東到了遼寧鐵嶺,幾代之后家業(yè)漸漸豐厚。祖父侯鴻儒思想開明,支持子孫們求學,侯公純得以進入孫中山創(chuàng)辦的民國大學學習,后來考入中國內政警官高等學校學習,侯鴻儒靠囤積奉幣暴漲巨富。在學校期間,侯公純接觸了民主思想,民國十四年,國父逝世時,蒙李烈鈞國民黨元老介紹入黨,為北平警高同學入黨之第一人,代表警高同學為國父陪靈,是全北平大專校六十人中代表之一。并書挽聯(lián)一副“緯地經天,堪稱共和元老,忘身為國,吾黨頓失長城”﹙現(xiàn)在國父紀念館中尚存有國父榮哀錄,中有此作﹚。侯公純一生景仰孫中山,曾經聘請孫中山的廚師在自己家任大櫥。出差時也盡可能尋找孫中山曾下榻過的旅社居住。民國十六年,與韓英芳成婚,隨即官費進入日本內務省警官講習所專學警察,為中華民國入所第一人。民國十九年,侯公純回國,正值九一八事變,隨黃顯聲打響抗日第一槍,后退往錦州,以上校執(zhí)法課長的身份參加了長城抗戰(zhàn),是國內首批抗日志士。抗戰(zhàn)不利,侯公純退入山海關,進入北平。七七事變之后,侯公純輾轉回到重慶,隨即投身抗戰(zhàn),為上校團長,于江西第十五集團軍軍長何柱國麾下任上校團長,參加抗戰(zhàn)。抗戰(zhàn)結束之后,侯公純回到沈陽,后任沈陽城防司令,負責沈陽城內治安,對游行的進步大學生網開一面。民國三十七年十一月一日,沈陽解放,侯公純和解放軍和平交接,未發(fā)生流血抵擋,因為對共產黨的了解不深,怕被清算,最后還是拒絕閻寶航的邀請,化妝逃出沈陽,進入北平,隨后攜帶妻子來到臺灣,任臺北市警察局聯(lián)絡中心總聯(lián)絡官,后因投資失敗,晚年潦倒。此后侯公純的兒子漸漸長大,參與了竹聯(lián)幫的創(chuàng)建,后來以金濤為藝名進入臺灣演藝界,迅速紅了起來。孫子侯冠群早年也投身演藝界,以扮演李登輝出名。改革開放之后,侯冠群來到了大路,見到了失散多年的姑姑侯剛,最后寫成這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