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是人類哲學之父,《老子》是華夏文化之根。諸子百家無一不取法于他。兩千多年以來,歷代帝王皆以老學用兵取天下,治世興國,其影響已遍及世界。探究老學,運用老子的哲學思想,修身、治家、平天下的熱潮已在全世界蔚然成風。對這樣一位振古及今其名越來越大,其聲越來越遠,為世界人民尊崇的聖哲偉人,無不都想知道他的身世和他思想的成因經過。很多有志之士在浩如煙海的古籍經典中尋覓老子的足跡,這其中也包括史學界泰斗司馬遷先生,始終是以“隱君子”“不知所終”而作罷。于是有關老子的神話傳說鋪天蓋地而來,而老子的身世仍是個千古之謎。出生于老子故里的王殿舉先生,是位治學嚴謹的史志學家。經過近三十年的搜集資料,精心研究,寫出有關老子的詩詞、散文、論文、傳記等著作四部約七十萬言,繪畫400余幀。其執(zhí)筆創(chuàng)作的《老子》是一部結構嚴謹,情節(jié)跌宕的言情寫實性傳記文學作品,書中的故事來自于信史、道德經中的八十一章,皆與故事緊密相連,人物形象不受神話的沾染,故事情節(jié)皆源于春秋時期有據可考的典型生活。從書中可以看到一位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曠世奇人。老子生于亂世,長于困頓,仕周近50年,他聰慧、善良,受到世人的尊重,也受到眾多美女的追逐,更為不良之徒所妒忌。故事發(fā)生在春秋時代殘酷的戰(zhàn)爭環(huán)境中,圍繞老子奇特、堅貞的愛情,問道、得道的個中曲折,在人性的愛慕與嫉妒中展開他跌宕起伏的人生和春秋一百余年的歷史畫卷,使人得到陶冶和啟迪。此書堪稱一餐有豐厚歷史積淀的文化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