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緒論
1.1 國內外研究進展
1.2 研究意義
2 研究區(qū)域概況與研究方法
2.1 研究區(qū)域概況
2.2 研究方法
參考文獻
3 黃河三角洲濕地植被群落數量分類與排序研究
3.1 植被TWINSPAN分類結果
3.2 DCA排序結果分析
3.3 結論
參考文獻
4 黃河三角洲濕地群落種群生態(tài)位研究
4.1 生態(tài)位寬度研究
4.2 生態(tài)位重疊研究
4.3 結論
參考文獻
5 黃河三角洲濕地不同植被恢復類型對植被多樣性的影響
5.1 研究區(qū)域概況
5.2 不同林型下土壤的鹽堿含量和pH值
5.3 不同植被恢復類型的植被特征
5.4 不同林型下的物種組成和物種多樣性
5.5 結論
參考文獻
6 現(xiàn)代黃河三角洲的植被群落演替階段
6.1 數據采集及處理
6.2 TWINSPAN分類結果
6.3 群落演替分析
6.4 討論
參考文獻
7 黃河三角洲不同人工干擾下的濕地群落種群格局調查及其成因分析
7.1 調查范圍
7.2 調查內容及方法
7.3 黃河三角洲不同人工干擾下的種群格局調查
7.4 結論與討論
參考文獻
8 人工干預對黃河三角洲濕地群落植被影響
8.1 未干預濕地與干預濕地土壤特征比較
8.2 未干預濕地的植被特征
8.3 干預區(qū)植被特征
8.4 結論
參考文獻
9 黃河三角洲濕地兩岸植被特征分析
9.1 黃河兩岸土壤鹽堿度比較
9.2 黃河兩岸植被重要值與生態(tài)位寬度比較
9.3 黃河兩岸物種生態(tài)位重疊
9.4 結論
參考文獻
10 黃河三角洲濕地護坡植物的選擇
10.1 野外調查
10.2 土壤的鹽堿度
10.3 堤壩上方和堤壩下方植被特征比較
10.4 堤壩上方和堤壩下方植被Jaccard指數比較
10.5 結論
參考文獻
11 黃河三角洲濕地生態(tài)調水技術研究
11.1 實驗區(qū)劃定
11.2 研究理論和方法
11.3 結果
11.4 技術實施
11.5 生態(tài)調水效果
11.6 結論
參考文獻
12 黃河三角洲濕地恢復性試驗區(qū)典型種群分布格局及群落分布規(guī)律研究
12.1 濕地植物生態(tài)位寬度及生態(tài)位重疊分析
12.2 主要環(huán)境影響因子分析
12.3 典型群落分布規(guī)律的定性分析
12.4 討論
參考文獻
13 濕地退化生態(tài)系統(tǒng)恢復模式和技術
13.1 黃河三角洲濕地面臨的主要問題
13.2 濕地植被恢復模式
13.3 濕地植被恢復技術
13.4 結果與討論
參考文獻
14 黃河三角洲典型植被在生態(tài)修復中的作用
14.1 黃河三角洲的典型植被
14.2 生態(tài)恢復技術
14.3 典型植被在生態(tài)修復中的作用
14.4 結論
參考文獻
15 黃河三角洲鹽堿地造林抑鹽效應分析
15.1 試驗方法與步驟
15.2 林木抑制土壤返鹽的效果分析
15.3 林木抑制土壤返鹽的原因分析
15.4 結論與討論
參考文獻
16 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建設管理與保護對策
16.1 建設管理情況
16.2 取得的成效
16.3 主要問題和對策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