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簡稱“閩”,地處祖國東南沿海,隔臺灣海峽與寶島臺灣相望。春秋時屬越國,戰(zhàn)國時屬楚,秦為閩中郡,漢初為閩越地,唐屬江南東道,南朝時在晉安郡設閩州(治所即今福州),這是福建歷史上第一個省級建制。唐開元年間設“福建經略使”,乃取福州、建州兩地首字得名,福建之稱始于此。宋置福建路,將其分為一府、五州、二軍八個同級別的行政機構,自此,福建又有了“八閩”之稱。元為江浙行中書省福建道,后置福建行中書省,明置福建布政使司,光緒十二年(1886年)設福建省。在華夏民族5000年的文明史進程中,福建雖然不是開發(fā)、建制最早的省份,但同樣具有悠久的歷史。早在原始社會,古越族的支脈——東越人,就在這塊土地上生息繁衍,創(chuàng)造了可與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相媲美的曇石山文化。曇石山遺址的發(fā)現(xiàn)(1954年),充分說明中華民族的祖先,不僅在黃河流域、長江流域,而且也在被稱為“南蠻”之地的閩江流域創(chuàng)造了原始文化。福建的中醫(yī)藥文化源遠流長。發(fā)生在八閩大地上的中醫(yī)藥故事不勝枚舉。醫(yī)家們扶危濟困、拯救民瘼的感人事跡流傳千古;他們獨具創(chuàng)見、屢起沉疴的寶貴經驗惠澤百代。在福建這方熱土上,早在1800多年前的三國時期,就走出了有“建安三神醫(yī)”之美稱的東吳名醫(yī)董奉,留下了“杏林春暖”、“譽滿杏林”的千古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