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戲劇形態(tài)研究》共七篇四十八章,大體分縱向與橫向兩大部分。從縱的方面講,“唐前戲劇形態(tài)篇”重新審視了我國戲劇的起源和形成問題;分析了《東海黃公》、《踏謠娘》與巫術的密切聯系。在“雜劇院本篇”發(fā)現了“雜劇”的最早出處,而且進一步對唐、宋、元各代雜劇的演出形態(tài)進行了新的探討?!懊髑鍌髌嫫睂σ恍┨厥獾难莩鲂螒B(tài)辟專章予以討論。從橫的方面講,“腳色淵源篇”從“旦”、“末”、“捷譏”這幾個腳色的命義問題出發(fā),進而觀照外來文化與民族戲劇的關系問題?!皯騽》椘笨疾熘袊糯鷳騽》椀臍v史,闡述中國古代戲劇服飾的本質、起源和在不同時代、不同劇種中的不同表現,揭示中國歷代戲劇服飾與生活服飾的關系,并分析中國古代戲劇服飾的程式性、符號性、可舞性和裝飾性。“演出場所篇”除了從漢譯佛經中尋找“戲場”和“瓦舍”、“勾欄”的來歷并對學術界較為忽視的船臺源流及其演出形態(tài)進行了細致的考察,總結了出我國古代劇場觀念的一些規(guī)律。“音樂唱腔篇”勾勒出明清兩代主要唱腔的源流、特征與演出的關系及其基本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