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新時期”的20世紀80年代,被視為告別50—70年代的革命實踐而進行文化“新啟蒙”的歷史時期。這個時期形成的文學觀念、知識體制與思維模式構成了近三十年的新主流文化,也是人們理解當代中國六十年乃至整個20世紀歷史的基本認知裝置。90年代以來中國社會的變遷,使得如何評價這一認知裝置變成了知識界的關鍵分歧所在。本書從探討人道主義思潮、現(xiàn)代主義文學思潮、“尋根”思潮、“文化熱”、“重寫文學史”思潮、“純文學”實踐等6個文學與文化思潮著手,試圖對80年代整體思想狀況進行一番知識社會學考察。對每一思潮,不僅在新的歷史視野中重構其基本歷史輪廓和復雜脈絡,更從敘事形態(tài)、知識構成與話語機制等不同層面重新解讀其核心歷史文本,尤其關注“知識”與“意識形態(tài)”之間的關聯(lián)。這種研究的兩個基本特色:一是跨學科視野,以文學文本為主,但擴大到美學、哲學、理論、歷史研究等領域,力圖把80年代思潮作為具有“共振性”的文化場域來加以把握;另一則是全球視野與中國問題的結合,從一種更具想象力的整體歷史視野中揭示出80年代中國文化實踐的不同面向,及其與90年代以來“全球化”現(xiàn)實間的關聯(lián)。由此,本書希望在批判性地反思歷史的基礎上,重新描畫80年代文化地圖,以作為推進現(xiàn)實思考的參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