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四書”經典之,在當今國學熱的回歸傳統(tǒng)聲中,既受到學界與大眾的推重,也有學者的徹底批判,見仁見智。作者以自己“海歸”的身份,從文化的視域出發(fā),注重對《論語》的通解,采用隨感的形式,以可讀性的筆調,圍繞《論語》文本展開理念和思想的梳理、論說,分為上、中、下三篇:上篇著重討論《論語》對漢語及其在海外的影響,并對這部經典中曾經被視為“封建”糟粕的東西作了新的解釋;中篇將《論語》的要旨概括為修身之學、齊家之學、治國之學、平天下之學;下篇則回顧了春秋時的孔子本人和后人心中的孔子形象,不同意流行的以前者為真孔子而以后者為假孔子的說法,并敘述和評價了20世紀的兩次反孔運動,客觀地闡發(fā)了孔子在中華民族和中華文化中的地位,特別針對李零把孔子作為“喪家狗”的說法,強調孔子回家,回到中國人的精神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