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書思序
哲學的解蔽——從知識到體驗(代序)
內省篇
1.“折來又折去”——鮮活的哲學
2.哲學有什么用
3.“用心”與“動腦”——兩類思維
4.“邏輯在先”與“事實在先”
5.客觀也是“觀”
6.鏡中的“自我”
7.“我思故我在”辯
8.精神、意識、實踐是不是物質
9.何謂“實在”
10.主觀能動作用的另一面
11.理性與激情
12.“天宮”遐想
13.如果吳承恩在飛機上
14.“當下”的現實
15.不可忽視的“無條件”
16.世界為什么會有“規(guī)律”
17.論“道”與“程序”
18.由“道”至“理”的演變
19.關于“迷信”的思考
20.何時應該“信命”
21.“天意”與“人意”
22.科學的因果性與宗教的因果性
23.戲說“形式”與“內容”
24.“象”的意蘊
25.“柔弱”何以勝“剛強”
26.論“反者道之動”
27.“中庸之道”與“能耐”
28.“水到”一定“渠成”
29.論“窮變通久”
30.歷史的“測不準關系”
31.“沒理講什么理”
32.論“真”與“實”
33.邏輯的“真相”與事實的“真相”
34.論“視”與“見”
35.論“虛擬自我”
36.“太極圖”的一種解讀
37.邏輯思維的誤用
人際篇
1.品行與環(huán)境
2.論“成熟”
3.至純至善的追求
4.人的正面和反面
5.鏡頭里的世界
6.“天網”與“人網”
7.假如人們永遠年輕
8.小議“陰剛”與“陽柔”
9.論“快活”
10.三種幸福境界
11.美女如何度過老年
12.“臉”與“面子”
13.“實話”與“實說”
14.韓非子的“悖論”
15.“合情”與“合理”
16.論“成功經驗”
17.論“魅力”
18.欣賞國畫要用“心”
19.關于人工美的思考
20.虛心與心虛
21.“不惑之年”的誘惑
22.“癮”的解析
23.有多少煩惱是自找的
24.圣人與凡人
25.群眾的選擇
26.古人與今人
27.沒有神的“神圣”何以可能
28.談“靈驗”
29.祭品中的“洋小姐”
30.五臺山游感
31.換個角度看“過年”
32.為何“上善若水”
外觀篇
1.“家”與“國”
2.“道”與“術”
3.吃肉與經商
4.論“奢侈”
5.對獨生子女一代的反思
6.名人面面觀
7.名、利與傳播手段
8.“春晚”中的“趙本山現象”
9.生活呼喚理性
10.意義、效率與成本
11.實驗與試驗
12.“學”與“術”的分家
13.“多多”未必“益善”
14.意氣與科學
15.反思“非典”
16.“非科學”、“反科學”與“偽科學”
17.人文社會科學的科學性
18.量化標準的非科學性
19.論“匠氣”
20.技術率先的結果
21.造物與拆物
22.人的空間意識
23.“座架”中的生活
24.技術的目的與手段
25.假冒偽劣為何屢禁不絕
26.“中國制造”的文化內涵
27.“神鞭”的啟示
28.如何再現技術史的本來面目
29.金庸小說中的工具意識
30.關于城市文化環(huán)境的思考
31.機體與機器的較量
32.“大道”視野中的實踐智慧
結語:哲學體驗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