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譯者序
再版前言
分析篇
第一章 價值與貨幣
一
實在與價值是兩個互相獨立的范疇,我們的表象就是以此為內容而形成世界的圖像;客觀價值的心理事實;實踐中的客體性作為全部主觀價值的規(guī)范化或保證;經濟價值作為主觀價值的客體化,其原因在于直接享受的主體與享受客體之間拉開的距離;經濟價值與審美價值的類似性;經濟作為一種(通過辛勞、放棄、犧牲)建立距離、同時又征服這一距離的活動
二
交換作為揚棄物的純主觀價值意義的起因;在交換中,事物通過對方來表達自己的價值;一個物品與另一個物品相交換而使物品的價值客觀化;交換作為生活形態(tài)和作為經濟價值的前提,作為首要經濟事實;效用理論與稀缺性理論解析;價值與價格;社會制定的價格作為客觀調節(jié)價格的預備階段
三
相對主義世界觀的經濟價值體系;從認識論的角度看相對主義世界觀的例證;無窮無盡的證據構建和輾轉復折的相互求證;真實之客觀性與價值之客觀性作為各種主觀因素之間的關系;貨幣作為交換關系的自主表達,這一關系使需求客體轉化成為經濟客體并建立起事物的可替代性;從其價值穩(wěn)定性、發(fā)展和客觀性方面看貨幣的本性;貨幣作為一般存在形式的物化,事物據此而從其相互關系中獲得各自的意義
第二章 貨幣的實體價值
一
為了履行衡量價值的功能,貨幣的內在價值看似不可或缺;衡量的問題種種;有效貨幣量;貨幣的內在價值構想的發(fā)展把單個商品與單一貨幣量之間的直接相等換算成為單個商品跟當前有效商品總量之比與單一貨幣量跟當前有效貨幣總量之比相等而批駁貨幣內在價值論;這兩個分數之分母的潛意識性;貨幣的功能價值獨立于其全部實體價值的邏輯可能性;貨幣最初具有充分價值的必要性;貨幣超越這一階段的純符號性等價構想的發(fā)展
二
放棄貨幣實體的非貨幣性用途;反對符號貨幣的第一個理由:使貨幣的內在價值成為多余的貨幣一商品關系無法準確地確定,貨幣的內在價值可以作為這一欠缺的補充;反對符號貨幣的第二個理由:符號貨幣的供應具有無限增加的可能性,貨幣相對論者將無視貨幣供應量的絕對高限而引發(fā)種種錯誤;貨幣的擁有貨幣從實體意義向相對主義意義的不可能充分實現的發(fā)展作為一般行為的例證,以及現實與純概念的相互掣肘
……
第三章 貨幣在目的鏈中
綜合篇
第四章 個體自由
第五章 個人價值的貨幣等價物
第六章 生活風格
主要譯名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