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語言習得領域,二語學習者詞匯的研究大體上可分為詞匯知識和詞匯知識的應用兩大層面。對詞匯知識的研究較為成熟。研究者們不僅沿著詞匯知識的廣度和深度兩條軸線對學習者的詞匯知識作了較為全面的分析和研究,而且還設計出一套被普遍認可的研究方法。譬如,在詞匯廣度研究中,研究者們從詞頻表或分級詞匯表中抽樣選出若干詞匯為代表調查學習者詞匯量的大小。在詞匯深度研究方面,研究者們利用詞匯聯(lián)想測試等來探究學習者的詞語聚合知識、組合知識(即搭配知識)和分析性知識等。對比之下,二語詞匯知識應用能力方面的研究明顯滯后,而且問題頗多。這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研究者對二語詞匯應用能力的構念認識不足,未能較為全面地構建統(tǒng)計上可以被檢驗的二語詞匯應用能力的理論框架。其二,由于第一個原因,幾乎所有的研究僅限于研究詞匯應用能力的某個單一的變量與二語寫作質量的關系。其三,實證研究的數(shù)量偏少,沒有統(tǒng)一的、精確的測量方法。于是,二語詞匯應用能力方面的研究不僅零散,而且結果的可信度不高,概括力不強。本書試圖克服以上缺陷,在詞匯應用能力研究方面做出新的探索。本書的主體部分基于筆者的博士論文《二語詞匯應用能力及其與二語寫作質量的關系》修改而成。除引論外,主體內容包括四大部分,分六章展開。本研究構建了二語詞匯應用能力的理論框架,并以二語作文為數(shù)據(jù),驗證了該理論框架,且在此基礎上確立了詞匯應用能力與二語寫作質量的關系。研究中,二語詞匯應用能力包括兩大潛在變量——詞匯的豐富性和詞語搭配。詞匯豐富性和詞語搭配又進一步被切分為各個可操作的變量。在定量研究的基礎上,定性分析隨之展開,為定量研究的結果提供翔實的佐證和必要的補充。該研究成果在理論上、方法論上和教學實踐層面上都有顯著的意義。理論上,對二語詞匯應用能力的概念進行了合理的界定和劃分,確定了詞匯應用能力成分之間的關系,構建出二語詞匯應用能力與寫作質量關系的理論模型。方法論上,本研究采用了模型構建、驗證與文本分析相結合的方法。統(tǒng)計上運用了先進的詞匯分析軟件。在教學實踐層面,該研究有助于二語教師和學習者認清詞匯在寫作中的真正地位和作用,同時使之更加清醒地認識到詞語搭配方面所面臨的問題。另外,該書在附錄中還添加了三篇論文,前兩篇詳細介紹了正文中用到的Range 12和Cobuild Collocation Sampler兩個詞匯統(tǒng)計軟件,最后一篇對學習者詞匯豐富性的發(fā)展作了進一步的研究。簡言之,這些研究方法和成果為后續(xù)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和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