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亞洲研究所與中國上海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合作的亞太爭端解決研究項目的一部分。本書所匯集的一系列文章探究了與貿易和社會福祉有關的國際法標準在中國的適用。本書的編輯反映出了我們對于全球性的規(guī)制標準與當?shù)厍闆r之間關系的概念性的視角。我們先從彭德(Pitman Potter)對于選擇性適用和制度能力的介紹開始,而這為界定基于本項目所作的研究的規(guī)則性和組織性分析確立了參考標準。當我們有了這樣的理論框架,接下去的章節(jié)對于理解中國逐漸演變的法律制度的重要性的廣泛范圍的問題予以應對。這些文章的作者包括了國際的和中國的學者,他們的參與展現(xiàn)了國際學術合作的價值。對于廣泛范圍內的政府治理規(guī)則的問題,約克大學的萊斯利·雅各布(Lesley Jacobs)教授檢視了由非典所引發(fā)的全球健康危機以及在香港、上海、多倫多三地法律意識與制度回應之間的相互影響,而彭德的關于中國在經濟方面的政府治理的文章則提出了在當?shù)乇尘跋伦灾畏矫娴耐该鞫葐栴}。韓國延世大學的全加勇(Jaeyoun Won)教授提供了一篇關于在中國的韓資企業(yè)的勞動關系的重要文章,這篇文章從概念的角度提出了中國不斷演變的政治與法律文化以及政治經濟中的具體問題。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的夏臘(Sarah Biddulph)教授與中國上海社會科學院法學所的楊鵬飛合著了一篇關于集體合同的有效性的深度文章。夏臘教授還與上海社會科學院法學所的學者何衛(wèi)東合作,探討了關于土地使用和征用的問題。好幾位作者都研究分析了爭端解決的問題。日本兵庫大學的巖滕·真央美(1wase Maomi)教授分析了與日本、中國、中國香港有關的國際投資協(xié)定中的爭端解決的問題。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兼職講師,博士候選人汪超評價了中國政府采購中的爭端解決程序,把中國政府采購立法及其與WT0政府采購協(xié)定有關的國際規(guī)則的應對等方面的學術與政策論述相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