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的表現-外部條件和法官的能動性》收集了十幾篇文章,由不同的作者完成,但采用的數據和方法是一致的。本編的第一編文章對《法院的表現-外部條件和法官的能動性》所采用的數據、對象和方法進行了統(tǒng)一的介紹。在此基礎上,我們通過兩篇文章具體介紹從數據中發(fā)現的案件構成和標的額的情況及特點。通過對案件背景信息的分析,分析什么樣類型的案件進入一審、二程序,這些糾紛的標的額多大,我們希望讀者了解《法院的表現-外部條件和法官的能動性》的一個核心觀點:法院的表現必須放在它所處理糾紛的背景進行考察,這些具體糾紛的具體特點會影響法院在不同方面的表現。讀者在隨后的文章中都能反復感受到這一點,并感受到糾紛的具體特點如何影響(或者如何不影響)法院在某一具本指標上表現。第二編的各篇文章側重于審判和執(zhí)行的效果。第二編還收錄了關于一審上訴率、二審維持率和改判發(fā)回重審率、再審率(法院通過各種渠道受理的申訴等案件進入再程序的比例)、再審案件維持率以及以執(zhí)行結案方式來衡量的執(zhí)行效果等文章。這些文章基本涵蓋了反映一審、二審、再審以及執(zhí)行程序的公正性和效果的指標。第三編雖然只收錄了三篇文章,但基本涵蓋了法院審判和執(zhí)行效率的主要方面,分別涉及一審、二審以有執(zhí)行程序的效率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