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當·斯密(Adam Smith),18世紀英國著名的經濟學家和倫理學家。1723年6月5日出生于蘇格蘭法夫郡;1737年進入格拉斯哥大學學習哲學;1740年被選入牛津大學深造;1748年,任愛丁堡大學講師;1751年任格拉斯哥大學教授;1763年,任英國財政大臣養(yǎng)子的伴游導師;1778年任愛丁堡關稅局長;l790年7月17日辭世。斯密一生奉獻了兩部傳世經典:《道德情操論》(1759年)和《國富論》(1776年)。前者為倫理學著作,它的出版使斯密享譽學術界;后者為經濟學著作,它的出版標志著經濟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誕生,也成就了亞當·斯密作為“經濟學之父”的不朽名聲。巴爾塔沙·葛拉西安(Baltasar Gracian),17世紀西班牙哲學家、思想家、耶穌會教士。1601年出生于西班牙阿拉貢的貝爾蒙特村。1619年,進入耶穌會見習修行,此后歷任軍中神父、告解神父、宣教師、教授及行政人員等職。1637年,其處女作《英雄》問世,旋即引起轟動;1640年,討論領袖素質的《政治家》出版;1643年,分析詩歌的《詩之才藝》出版;1647年,巔峰之作《智慧書》問世。葛拉西安因其筆鋒犀利、譏諷政治,被耶穌會警告,未獲批準不得出版作品。1651年,寓言小說《批評家》問世。為此,他被耶穌會解除了教席,放逐至一鄉(xiāng)下小鎮(zhèn),直至1658年終老于此。葛拉西安一生坎坷,他的思想卻對許多歐洲著名道德倫理學家以及德國17-18世紀的宮廷文學和19世紀的哲學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弗蘭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l-1626),16世紀英國哲學家和文學家。出身于官宦之家,12歲即入劍橋大學,23歲就任議員,開始顯示自己的政治潛能。在伊麗莎白一世時代仕途屢屢受挫,詹姆斯一世即位后,他成為新授勛的爵士之一,接著又先后出任副檢察長、首席檢察官、樞密顧問、掌璽大臣和大法官等職,并被授予圣阿爾班子爵。后因受賄而被革職罰金,郁郁終生。1626年在一次冷凍防腐的科學實驗中受寒患病,于同年4月去世。培根一生著述頗豐,主要作品有《培根論人生》、《偉大的復興》、《政治和倫理論文集》、《學術的進展》、《新工具論》、《亨利七世史》等。他創(chuàng)立了科學歸納法,鼓勵人們以科學的方法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對整個人類的思想產生了深遠影響。弗里德里希·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1844-1900),19世紀德國哲學家,唯意志論和反理性主義的代表。先后在波恩大學和萊比錫大學學習,獲博士學位。后任瑞士巴塞爾大學的古典語文學教授。一生著述頗豐,如《悲劇的誕生》、《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善惡的彼岸》、《強力意志》等,對20世紀的思想界產生了重大影響。1889年初,在意大利的都靈街頭摔倒,就此精神錯亂,于11年后在德國的魂瑪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