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梵文 Yogācāra-bhūmi-śāstra佛教論書。簡稱《瑜伽論》。瑜伽師地,意即瑜伽師修行所要經歷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稱《十七地論》。相傳為彌勒菩薩口述,無著記錄。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國法相宗的根本論書。譯本唐玄奘譯。100卷。但在玄奘以前,已有北涼曇無讖譯《菩薩地持經》10卷(相當于奘譯本35~50卷前半《本地分·菩薩地》,近年來發(fā)現有和闐文譯本殘篇)及《菩薩戒本》1卷(相當于奘譯本40~41卷);南朝宋求那跋陀羅譯《菩薩善戒經》9卷(相當于奘譯本《本地分·菩薩地》,和《地持經》相仿,但另有序品)和《優(yōu)婆塞五戒威儀經》1卷(為《菩薩戒本》的異譯);陳真諦譯《十七地論》5卷(相當于奘譯本第1~3卷,已佚),《決定藏論》3卷(相當于奘譯本50~54卷)等幾種譯本行世。此論梵本菩薩地部分,1930~1936年間由日本荻... (展開全部) 《瑜伽師地論》梵文 Yogācāra-bhūmi-śāstra佛教論書。簡稱《瑜伽論》。瑜伽師地,意即瑜伽師修行所要經歷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稱《十七地論》。相傳為彌勒菩薩口述,無著記錄。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國法相宗的根本論書。?本唐玄奘譯。100卷。但在玄奘以前,已有北涼曇無讖譯《菩薩地持經》10卷(相當于奘譯本35~50卷前半《本地分·菩薩地》,近年來發(fā)現有和闐文譯本殘篇)及《菩薩戒本》1卷(相當于奘譯本40~41卷);南朝宋求那跋陀羅譯《菩薩善戒經》9卷(相當于奘譯本《本地分·菩薩地》,和《地持經》相仿,但另有序品)和《優(yōu)婆塞五戒威儀經》1卷(為《菩薩戒本》的異譯);陳真諦譯《十七地論》5卷(相當于奘譯本第1~3卷,已佚),《決定藏論》3卷(相當于奘譯本50~54卷)等幾種譯本行世。此論梵本菩薩地部分,1930~1936年間由日本荻原云來校訂印行。1936年印度羅睺羅于西藏薩迦寺發(fā)現此論,錄寫歸印。經校訂,于1957年?加爾各答大學部分刊行。藏文有題名為《瑜伽行地》譯本,分為前十二地(26卷)、聲聞地(20卷)、菩薩地(22卷)、攝決擇(43卷)、攝事?22卷)、攝調伏、攝異門、攝釋(以上三部分不分卷)等八部分。收在丹珠爾中。內容全書中心內容是論釋眼、耳、鼻、舌、身、意六識的性質及其所依客觀對象是人們根本心識——阿賴耶識所假現的現象;禪觀漸次發(fā)展過程中的精神境界,以及修行瑜伽禪觀的各種果位。以分?名相有無開始,最后加以排斥,從而使人悟入中道。全書分五部分:①本地分(1~50卷)。將瑜伽禪觀境界或階段分為十七地,即五識身相應地、意地、有尋有伺地、無尋唯伺地、無尋無伺地、三摩呬多地、非三摩呬多地、有心地、無心地、聞所成地、思所成地、修所成地、聲聞地、獨覺地、菩薩地、有余依地、無余依地;②攝決擇分(50~80卷)。論述十七地的深隱要義;③攝釋分(81~82卷)。釋十七地有關諸經,特別是《阿含經》的說法和儀則。初明說法應知的五分,次明解經的六義;④攝異門分(83~84卷)。釋十七地有關諸經,特別是《阿含經》所有諸法的名義和差別;⑤攝事分(85~100卷)。釋十七地有關三藏,特別是《雜?含經》等眾多要義。初明契經事,次明調伏事,后明本母事。五分中以本地分為重點,后四分主要是解釋其中的義理。注疏印度注釋中最古的一種為最勝子等撰,有漢、藏兩種譯本。漢譯《瑜伽師地論釋》1卷,簡稱《瑜伽論釋》,唐玄奘譯。現存藏譯本有《菩薩地釋》,德光撰,燃燈吉祥智、戒勝同譯;《菩薩戒品釋》,德光撰,慧鎧、智軍同譯;《菩薩戒品廣釋》,勝子撰,慧鎧、智軍同譯;《菩薩地釋》,海云撰,寂賢、戒勝同譯。中國注疏現存有唐窺基撰《瑜伽師地論略纂》16卷(為第1~66卷的注釋)、《瑜伽論劫章頌》1卷(為七言頌),遁論集撰《瑜伽論記》48卷,清素撰《瑜伽師地論義演》40卷。另有敦煌本《瑜伽師地論分門記》(已印出6卷)和《瑜伽論手記》(已印出4卷),均為唐法成講述,聽者筆記而成。近代有歐陽竟無撰《瑜伽師地論敘》2卷。此外,尚有20~30種注釋已散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