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為一般哲學史,包括中國哲學史和外國哲學史工作者便于檢索而編寫的;也可供一般思想史、文化史工作者對照參考。為了通過每個時代的哲學家的生平事略、主要著作、他們時代所發(fā)生的歷史事件(包括政治、經濟、社會、歷史、文化各個方面)的編排、對比,使讀者便于研究哲學本身的發(fā)展規(guī)律和它們彼此之間的錯綜聯(lián)系,表上的“年代”(公元)、哲學家和哲學著作、〔參考事件〕三個部分,按時代、年份的順序排列,為便于讀者檢索,本書后附有按漢字的姓字筆劃排列的人名索引,讀者可按每個人名在本書中出現的頁碼查閱。書中哲學家和哲學著作部分,分東方和西方兩部分,重點為西方,西方排在前面,東方排在后面,東方包括中國、印度、日本和朝鮮,重點為中國和日本。本書可供研究哲學思想與時代動向的工作者對照參考;又可供從事東方哲學和西方哲學、中國哲學和外國哲學的比較研究的工作者參考。日本近代部分收入條目較多,是為了幫助讀者了解近代日本思想家、如何繼承中國思想文化(前期)和接受西方思想文化(后期)而設計的。本書暫從公元前624年起,編至公元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時止。本書資料來源,除一般各種哲學史書外,主要參考日本平凡社編《哲學事典》、日本速水敬二編《哲學年表》、美國保羅•愛德華茲主編《哲學百科全書》。古希臘哲學家生卒年及活動年代,因為時代久遠,比較復雜,各家記載多不一致,這里大體上依照速水敬二編的《哲學年表》(《年表》基本上根據阿波羅多洛《編年史》)并在公元前加“約”字,如“約前624年”,表明約在這一年前后,或這一段時間。哲學家事略多采用《哲學事典》和《哲學百科》。哲學史上影響較大的哲學家,列舉有關文獻書目提要,附在篇末,以備參考。哲學家人名除常見者仍依舊譯外,其余罕見者依照中華書局《中外人名辭典》,必要時酌予新譯。為了印刷時排印和讀者閱讀方便,書中的希臘文(俄文也同樣)一律以拉丁字母轉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