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由東到西,人生從少至老,這是一個自然變化規(guī)律。目前在我國l3億人口中,60歲以上的老年人有1億左右。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生活條件和保健措施的改善、體質的增強、壽命的延長等,我國及世界各國的老年人會越來越多,在人口中所占的比例會愈來愈大。從歷史的長河看,絕大多數的老年人,在養(yǎng)兒育女、傳宗接代,改造客觀世界,推動社會發(fā)展前進等諸方面,都做了應有的貢獻。我們這個具有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形成了養(yǎng)老、愛老、敬老的社會優(yōu)良傳統(tǒng)。特別是當前,從中央到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各行各業(yè)、各單位等,都把老年人工作列入了議事日程,不僅盼望老年人身體健康長壽,安度幸福的晚年,而且盼望老年人在各自的技能領域中繼續(xù)發(fā)揮光和熱。但是,如何能夠使老年人身心健康,延年益壽,在安度幸福晚年的過程中再獻光和熱呢?這涉及到物質、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家庭環(huán)境和自然環(huán)境)等客觀條件和身體、心理、精神等主觀狀態(tài)之諸多因素。例如身體,從生理變化的角度上看,人到老年,全身各個器官系統(tǒng)的機體組織都在逐漸老化,生理機能日趨減弱,這是人體發(fā)展變化的客觀規(guī)律。但從我國人民幾千年來對健康長壽的研究和實踐經驗證明,其規(guī)律性的變化雖不能改變,而只要遵師重道,采取綜合性的措施,是可以延緩衰老,使健康常在、益壽延年的。如《黃帝內經·素問》中講:“上古之人,知其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jié),起居有常,不忘作勞,故能形與神具,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庇种v:“中古之時,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陰陽,調于四時,去世離俗,積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達之外,此蓋益其壽命而強者也……”秦國丞相呂不韋在《呂氏春秋》中首先提出了“流水不腐,戶樞不螻,動也”的高明而可貴的健身論點,并認為“形不動,則精不流,精不流,則氣郁”,不運動就會“氣不達”“血脈雍塞,百病叢生。”漢代名醫(yī)華佗有“人身常動搖,則谷氣消,血脈通,病不生,人猶戶樞不朽也”的健身論述。毛澤東在《體育之研究》中指出:“善其身無過于體育。體育于吾人實占第一之位置……學有本末,事有始終,知所先后,則近道矣。”總之,健康長壽之道,是多方面的,是個綜合性的課題,而體育運動,則是這個課題中的重要內容之一。為此,于1991年4月,為離、退休老年人創(chuàng)作了這套《手杖健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