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訓有“冬練三九,夏練三伏”。書圣王羲之有把洗筆的池水染得墨黑的記載;智永和尚流傳著30年不下樓,寫壞的筆頭裝滿了好幾甕,被埋于地下的佳話;文徵明在燭火伴陪下,每天不臨完十本《千字文》不睡覺……總之,勤學必須苦練,成為學書法的秘訣。筆者也經歷過每天3000字的小楷,連續(xù)幾年不間斷地訓練。然而,生活在21世紀,時間已成了最奢侈的消費?,F代人無法效仿古人的“苦學”。要傳承又要和現代生活節(jié)律合拍,不找一些點子,不能兩全其美。立足“勤”字,以“巧”切人,也許就找到了一條成功的捷徑。徜徉在浩如煙海的書法寶庫,親近名家名作的氣息,會感受到薪火是在時空切換、縱橫交叉的諸多沖突和融合中傳續(xù)著。在相比較次的觸摸中,可能會梳理出相同或不同層面的共性以及個體所凸現的風情。譬如《曹全碑》和《張遷碑》同是成熟漢隸,卻見圓見方個性迥異;《九成宮醴泉銘》與《自書告身》為大唐楷書兩個重要發(fā)展階段的典范,各自的瘦硬與雄健又顯見;《顏勤禮碑》與《玄秘塔碑》從經脈相承上共同打造了楷書的經典模式,但時代還賦予了各自的階段性的整飭;至于《千字文》與《蘭亭序》,盡管智永亦步亦趨著祖先,但他的心理設防和書圣的瀟灑飄逸不能同日而語……從方法論來說,觀照對比,不失為快速解讀內質,快速體驗差異的一種好的學習法;從拓展層面看,深廣度在短期內的全面探索,也許就開啟了另一扇窗,啟迪于另類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