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人文社科社會科學信息與知識傳播傳播學總論(第二版)

傳播學總論(第二版)

傳播學總論(第二版)

定 價:¥35.00

作 者: 胡正榮,段鵬,張磊 著
出版社: 清華大學出版社
叢編項: 新聞與傳播系列教材
標 簽: 出版

ISBN: 9787302182917 出版時間: 2008-10-01 包裝: 平裝
開本: 16開 頁數(shù): 329 字數(shù):  

內(nèi)容簡介

  《傳播學總論(第2版)》共分十二章,主要介紹了傳播學研究的對象與方法、信息、符號與訊息、傳播過程、傳播內(nèi)容、傳播媒介、傳播效果等內(nèi)容。對應課程“傳播學概論”于2007年被評為國家級精品課程。修訂版注重推陳出新,全面系統(tǒng)考量傳播學的發(fā)展現(xiàn)狀。在繼承初版一些特色的基礎上,結合國外最新的研究成果,納入近期涌現(xiàn)的重要理論,并重新考察傳播學早期研究中被忽視的一些理論和派別,減少或刪除一些重要程度較低的內(nèi)容。《傳播學總論(第2版)》(還配有相關網(wǎng)絡資源,授課教師可以下載課件。

作者簡介

  胡正榮,1966年5月出生于寧夏銀川市,祖籍河南開封。1982年——1986年在中國傳媒大學(原北京廣播學院)新聞系學習,獲法學學士學位。1996年在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攻讀博士學位,1999年,獲文學博士學位?,F(xiàn)任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傳媒大學副校長、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廣播電視研究中心主任。國家發(fā)展改革委員會“我國廣播電視十一五發(fā)展規(guī)劃”前期研究專家組成員、教育部學科發(fā)展與專業(yè)設置專家委員會委員、教育部新聞傳播學學科指導委員會委員、國家留學基金委評審會委員、勞動人事部博士后工作站專家委員會委員、北京市新聞工作者協(xié)會理事、國際傳播學協(xié)會(ICA)會員、中國傳播學會會長、中國廣播電視學會學術委員、中國人民大學《國際新聞界》編委、中國傳媒大學《現(xiàn)代傳播》編委。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中國廣播電視新聞獎”等多種獎項的評委。中央電視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等媒介咨詢專家和顧問、山東大學河南大學等高校特聘博導、教授。新加坡Media Asia的編委、亞洲媒介信息與傳播研究中心顧問委員等。主要研究領域為傳播學理論、廣播電視傳播、媒介研究(包括媒介發(fā)展戰(zhàn)略、媒介制度、媒介管理等)、傳播政治經(jīng)濟學、新媒介等。講授課程有“新聞傳播學理論研究”、“傳播學基礎理論”、“媒介研究”等。主持并完成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的廣播電視(含有線臺)管理研究”(1996——1998),設計并參與“直播衛(wèi)星對我國的影響及對策”、“廣播電視宣傳熱點問題研究”、“廣播電視多出精品機制研究”等多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目前,正在主持國家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的廣播電視發(fā)展研究”(2000年);負責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人文社科項目“傳播學名著譯叢”(1998年-2000年)、“廣播電視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1999年)、“西部開發(fā)中的廣播電視發(fā)展研究”(2000年)等項目;主持北京市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我國網(wǎng)絡媒介管理研究”(2001年);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重點項目“21世紀初我國大眾傳播媒介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2002年)等。承擔國家發(fā)展改革委員會、中宣部、國家廣播電視總局以及全國各地媒介委托科研項目多項。主要著作有《媒介的現(xiàn)實與超越》(2004年)、《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我國廣播電視發(fā)展戰(zhàn)略叢書》(主編,2003年,4卷本,即《中國廣播電視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外國媒介集團研究》、《媒介市場與資本運營》、《西部廣播電視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等)、《中國傳播論壇—變化中的廣播電視》(主編,2003年)、《世界電視前沿》(合著,2001年,3卷本)、《媒介管理研究—廣播電視管理創(chuàng)新體系》(2000年)、《傳播政治經(jīng)濟學》(譯著,2000年)、《傳播學總論》(1997年)(獲北京市第5屆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二等獎)、《衛(wèi)星電視傳播》(合著,1997年)、《新聞理論教程》(1994年)等。主要論文有“The Options for Radio and Television Industry in China under the Impact of Globalization and Commercialization”(ICA’s 52nd Annual Conference,Seoul, Korea. July 15-19, 2002)、“The Post-WTO Restructuring of the Chinese Media Industries and the Consequences of Capitalization”, 見《Javnost/The Public》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Institute for Communication and Culture. 2003, Vol. 10. 4)等。共發(fā)表成果近300多萬字。1991年獲“北京市優(yōu)秀青年教師”稱號,1995年獲“北京市優(yōu)秀青年骨干教師”稱號,1999年獲霍英東教育基金會資助科學研究,課題為“我國大眾傳播媒介管理創(chuàng)新體系研究”,2000年列為教育部“跨世紀優(yōu)秀人才”,2001年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001年5月,英國杜倫大學訪問學者;2002年-2003年,加拿大西蒙弗雷澤大學訪問學者;2005年8月,瑞典延雪平大學國際商學院媒介管理與轉(zhuǎn)型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2005年9月-2006年1月,美國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客座研究員。2006年2月-8月,英國西敏斯大學勒沃霍姆訪問教授。先后在德國、法國、瑞典、比利時、愛爾蘭、韓國、日本、波多黎各、越南以及香港、臺灣等地區(qū)的媒介機構、大學和研究所考察、講學和進行學術交流。

圖書目錄

第一章 傳播學的興起與發(fā)展
第一節(jié) 傳播學的興起
一、傳播學興起前的傳播研究
二、傳播學興起的背景
第二節(jié) 傳播學的發(fā)展
一、國外傳播學研究的發(fā)展
二、我國傳播學研究的發(fā)展
第三節(jié) 傳播學的奠基人及創(chuàng)立者
一、政治學家哈羅德·拉斯韋爾
二、社會心理學家?guī)鞝柼亍けR因
三、社會學家保羅·拉扎斯菲爾德
四、實驗心理學家卡爾·霍夫蘭
五、傳播學家威爾伯·施拉姆
小結
第二章 傳播學研究的對象與方法
第一節(jié) 傳播學的研究對象
一、對傳播學及其研究對象已有的認識
二、傳播學的研究對象
第二節(jié) 傳播學研究方法
一、傳播學研究方法的特點
二、傳播學研究方法的層次性
三、傳播學研究方法體系
小結
第三章 傳播
第一節(jié) 傳播
一、傳播的含義
二、傳播的類型
第二節(jié) 人類傳播的演進
一、人類傳播演進的過程
二、人類傳播演進的規(guī)律
小結
第四章 信息、符號與訊息
第一節(jié) 信息
一、信息的定義及其實質(zhì)
二、信息的特征與功能
三、信息社會
第二節(jié) 符號
一、符號的定義及其實質(zhì)
二、符號的特征
三、符號的類型
四、訊息
小結
第五章 傳播類型
第一節(jié) 內(nèi)向傳播
一、內(nèi)向傳播的實質(zhì)
二、內(nèi)向傳播的形式
第二節(jié) 人際傳播
一、人際傳播的實質(zhì)與特點
二、人際傳播的社會理論
第三節(jié) 群體傳播與組織傳播
一、群體傳播
二、組織傳播
第四節(jié) 大眾傳播
一、大眾傳播的實質(zhì)
二、大眾傳播的功能
小結
第六章 傳播過程
第一節(jié) 傳播過程
一、傳播過程及其特征
二、傳播模式
第二節(jié) 線性傳播過程
一、線性傳播過程模式
二、線性傳播過程模式的缺陷
第三節(jié) 控制論傳播過程
一、控制論關照下的傳播過程
二、控制論傳播過程模式
第四節(jié) 系統(tǒng)傳播過程
一、傳播過程的宏觀系統(tǒng)認知
二、系統(tǒng)傳播過程模式
三、大眾傳播系統(tǒng)過程
小結
第七章 傳播者
第一節(jié) 傳播者的制度環(huán)境
一、社會制度與四種傳播體制
二、傳播體制的新認識
第二節(jié) 傳播者與把關
一、把關人和把關
二、影響傳播者把關的因素
第三節(jié) 媒介專業(yè)主義
一、媒介專業(yè)主義的內(nèi)涵
二、反思媒介專業(yè)主義
小結
第八章 傳播內(nèi)容
第一節(jié) 大眾傳播內(nèi)容
一、大眾傳播內(nèi)容的特征
二、西方大眾傳播內(nèi)容
第二節(jié) 大眾傳播內(nèi)容研究
一、易讀性測量
二、內(nèi)容分析
三、文本分析
第三節(jié) 大眾文化
小結
第九章 傳播媒介
第一節(jié) 傳播媒介
一、界定傳播媒介
二、認識傳播媒介的意義
三、認識傳播媒介的原則
第二節(jié) 傳播媒介的本體特征
一、報紙
二、廣播
三、電視
四、互聯(lián)網(wǎng)
五、媒介的選擇
第三節(jié) 技術與媒介
第四節(jié) 媒介機構與媒介產(chǎn)業(yè)
小結
第十章 受眾
第一節(jié) 受眾
一、受眾的界定和類型
二、受眾的特征
三、受眾的變遷
第二節(jié) 受眾主體
一、受眾行為的動機和目的
二、傳受關系
三、受眾的選擇行為及其影響因素
四、受眾權利
第三節(jié) 受眾研究
一、國內(nèi)外對受眾價值的認識
二、受眾理論
小結
第十一章 傳播效果(上)
第一節(jié) 傳播效果的認識歷程
一、傳播效果的早期認識
二、傳播效果的現(xiàn)當代認識
第二節(jié) 傳播效果研究的未來走向
小結
第十二章 傳播效果(下)
第一節(jié) 傳播效果的內(nèi)涵
第二節(jié) 傳播效果的理論
一、個人效果
二、群體效果
三、社會效果
四、文化效果
第三節(jié) 傳播效果的普遍取向
一、當前的媒介效果觀發(fā)展
二、批判者眼中的媒介效果
三、當前媒介效果研究取向的主要特征
四、效果研究的未來趨勢
小結
參考文獻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shuitoufair.cn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