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春之卷 濠上窮漢游方僧人
第一講 給朱元璋續(xù)家譜有點難
說不盡的朱元璋
這朱家和朱熹根本不沾邊
淘金戶窮得什么都沒有
第二講 一個窮孩子降生,卻有那么多故事
因為是皇上,連出生都被神化了
正史,反映的是統治者的意志
出生地:鳳陽與盱眙之爭
第三講 當和尚首先為了吃飯,然后才是念經
父母死了,連葬地都沒有
廟里的和尚有飯吃
游方僧就跟乞丐差不多
好不容易能踏實地念經讀書了
第四講 鬼使神差,怎么就投了軍
廟外邊已經大亂了
一封來信,把小和尚逼到了絕路,在進退兩難的時候,求卦問簽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孤苦的人生之旅,注定要有個人陪伴,再沒有比同樣孤苦的馬姑娘更為適合了
第五講 這支隊伍底子不錯
游走在權力爭斗中,考驗了他的忠勇,鍛煉了他的智慧
打仗親兄弟,要成事還得有自己的隊伍
智取驢牌寨
占領滁州,獨立成軍
夏之卷 文韜武略赤手開國
第六講 猛將鐵軍.都是他帶出來的
眾星拱月,名將如云
廣收義子,親信統兵
鐵血治軍,無往不勝
第七講 秀才見了兵,說的就是理
讀書人就是明白
里中長者李善長
朱升的“九字箴言”
讓小明王替咱們擋著點
第八講 先漢后周,決戰(zhàn)決勝
劉伯溫,據說他識破了天命
朱元璋的使者感動了劉基
陳歷數所在,議勘定之機
血戰(zhàn)鄱陽湖,瓦解陳友諒
終于稱了王
直指“自守虜”,打敗張士誠
小明王在瓜步翻了船
第九講 北伐中原,成就帝業(yè)
運籌帷幄,決勝千里
驅逐韃虜,恢復中華
第十講 咱們的大明國
一切都是為了登極稱帝,可到了這一天卻假裝三次“推讓”
這個大明好像是起義部眾盼望的光明世界
其實儒生們對“明”作了新的解釋
占住“大明王”的位子,以后再也不許有明王了
秋之卷 仁義為本教化為先
第十一講 禮樂政刑,把天下管起來
要丞相還是不要丞相
天下兵馬誰掌握
齊民以刑,不若以禮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第十二講 平民皇帝的治國理想
跟富民不對眼
民心即是天心
“寬仁”不是空洞的口號
崇尚節(jié)儉,從皇帝做起
第十三講 首重農桑學校
農業(yè)為本,四民各專其業(yè)
興學尊儒
班、馬復生,無從再加潤色
移風易俗,敦教化民
和睦鄉(xiāng)里,各安生業(yè)
第十四講 大明朝的官不好當
從心眼里痛恨貪官
就愛聽民告官
第十五講 寒風乍起
砥礪忠節(jié)
建立權威的嘗試
邵榮之死
君臣相契,暖如春風
劉伯溫的尷尬
急流勇退的將軍
冬之卷 重典治國江山永固
第十六講 重典治國
恐怖的皮場廟
使用空印,誰能說其中沒有奸
收拾郭桓,天下中等人家大半破了產
連自己的女婿也不留情
《大誥》,全民必讀的反貪教科書
潔己愛民,士風丕變
第十七講 胡惟庸案
鑿空說鬼的“云奇告變”
胡惟庸死得有點冤
開國第一文臣也被牽連進去了
第十八講 藍玉案
赳赳武夫,居功驕橫
能打仗的都殺光了
靠親兵與家奴監(jiān)視臣民
最看重的,是在臣民眼中的地位
第十九講 子孫分封
屏藩帝室,想得不錯
精明人也做蠢事
葉伯巨的遠見
皇太孫感到了威脅
第二十講 宮壺清寧
家天下,子孫越多越好
她是貧苦出身,卻能母儀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