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千帆,男,漢族,九三學社社員、著名中國古代文史學家、教育家、南京大學教授。程千帆原名逢會,改名會昌,字伯昊,四十以后,別號閑堂。千帆是其曾用過的許多筆名之一,后來就通用此名。祖籍是湖南寧鄉(xiāng),老家在寧鄉(xiāng)土蛟湖竹山灣(現改屬望城縣),后遷居長沙。1913年9月21日(農歷癸丑年八月二十一日)生于長沙清福巷本宅。家境比較貧寒,但卻有非常豐厚的文學傳統(tǒng):曾祖父程霖壽,字雨蒼,有《湖天曉角詞》;伯祖父程頌藩,字伯翰,有《伯翰先生遺集》;叔祖父程頌萬,字子大,有《十發(fā)居士全集》;父親程康,字穆庵,有《顧廬詩鈔》,是近代著名詩人和書家成都顧印伯先生的弟子,專攻宋詩,尤精后山。母親姓車,名詩,字慕蘊,江西南昌人;外祖父車賡,字伯夔,僑居湖南,以書法知名當時。詩為其家學,幼承庭訓,十二三歲即通聲律,曾寫詩呈請子其大叔祖和伯夔外祖批改。其叔祖的批語有“詩筆清麗,自由天授”之語,外祖的批語是“有芊眠之思,可與學詩”。兒童時代在其外家度過。1923年左右,因為軍閥混戰(zhàn),長沙不易謀生,舉家遷居湖北武昌,在武昌的五年中,曾短期進過武昌圣約瑟中學附屬小學和漢口振華中學,但大部分時間是隨其堂伯父程君碩先生學習,他是程千帆在古代文學方面的啟蒙老師。在1928年秋天以前,程千帆的知識主要來自私塾。伯父名士經,是子大叔祖的長子,自幼才華出眾,以早慧知名,十多歲就出版了他的第一部文集《曼殊沙館初集》。其伯父私塾名“有恒齋”,學過的主要經典著作有《論語》、《孟子》、《詩經》、《左傳》、《禮記》、《文選》、《古文辭類纂》、《經史百家雜鈔》、《資治通鑒》,其中除《禮記》、《文選》外,都是通讀的。也就造就 了程千帆雜實的文言基礎。1928年的秋天,從漢口來到南京,考入金陵大學附屬中學初中三年級,在金陵中學學習了四年,1932年8月升入金陵大學。受業(yè)于黃侃、吳梅、陳恭祿、虎臣、胡小石(光煒)、劉衡如(國鈞)、劉確杲(繼宣)、胡翔冬(?。?、汪辟疆、商承祚、林公鐸(損)、汪旭初(東)、王曉湘(易)、陳登原、王繩祖諸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