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近代物理主要是指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開始形成的相對論和物質的微觀結構理論——原子分子物理、原子核物理、粒子物理和固體物理。在目前的課程體系下,相對論一般已在“力學”課程中講解,而固體物理在許多學校已被加強成為一門單獨的課程,本書只包括原子物理、分子物理、原子核物理和粒子物理內容。原子物理、分子物理、原子核物理和粒子物理的發(fā)展在一開始雖然有先后,但后來可以說是并行的,同時它們又是相互交錯和相互促進的。它們展現給人們的是在看不見的微觀物質世界中,各種粒子的結構和相互作用動力學的新現象和新理論。毫無疑問,從它們誕生之日起,就一直是處于科學研究的最前沿,這一點可以從絕大多數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都是由于他們在近代物理中的成就予以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