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的創(chuàng)新之處:在現有對鑄幣稅、貨幣化及經濟增長理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本文主要有以下五點創(chuàng)新:1.影響經濟增長的因素有許多,本書首次將鑄幣稅與貨幣緊密結合起來,加以系統(tǒng)地.比較研究,力圖探討出中國貨幣化進程中經濟增長的動因,尋找出后貨幣化時期經濟發(fā)展的路徑。2.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歷史發(fā)展時期,對鑄幣稅的內涵有著不同的理解。筆者在相關概念辨析的基礎上,對鑄幣稅進行了新的界定,首次將鑄幣稅劃分為廣義鑄幣稅和狹義鑄幣稅,這樣更便于對鑄幣稅這一經濟范疇的分析和理解;并把中國貨幣化進程中的鑄幣稅收益劃分為三大板塊:第一大板塊是常規(guī)鑄幣稅;第二大板塊是超額鑄幣稅;第三大板塊是金融剩余鑄幣稅。3.本書以嚴密的邏輯對中國貨幣化進程的五大特征進行了全面分析,尤其對超額貨幣與金融剩余進行了深入的剖析,并進行了國際比較研究。筆者認為,正是由于超額貨幣與金融剩余的存在,中國貨幣化進程才得以順利進行,從而合理地回答了美國經濟學家麥金農教授(1993)提出的“中國之謎”。4.本書以大量的數據和事實,證明了中國M2奇高的背后潛藏著巨大的金融風險。筆者認為,中國已進入“后貨幣化時期”。后貨幣化時期再不能依賴鑄幣稅與貨幣化來推動經濟增長,任何形式的貨幣超量發(fā)行,都將以通貨膨脹的形式釋放出來,對經濟體造成嚴重的損傷。5.本書對戈德史密斯的金融深化理論及其金融相關率進行了剖析,發(fā)現與M2/GDP指標一樣,金融相關率也不能全面解釋中國的金融深化與經濟發(fā)展,明確提出后貨幣化時期中國經濟增長的路徑——非貨幣性金融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