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國家教委、人事部聯合下發(fā)文件規(guī)定,1970至1976年入學的高等院校畢業(yè)生,即工農兵學員的學歷,國家承認為‘大學普通班’,簡稱‘大普’”。具有“大普”或“大學普通班”學歷者,就是我們俗稱的工農兵學員。自1966年因“文化大革命”大學停止招生后,從1970年開始到1976年,全國各高等院校共招收94萬名基于推薦制的學生,即工農兵學員。他們的學習基礎確實參差不齊,但他們大多非常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他們能吃苦、肯鉆研,學到了在那個年代顯得十分寶貴的科學文化知識。他們中后來涌現出了不少人才,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粉碎“四人幫”后,在“以階級斗爭為綱”轉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時候,這些人很快進入了角色,填補了人才空白?!洞笃諏W歷》正是以這樣的一群人作為關注對象,真實全面地再現了他們所懷有的“人民送我上大學,我上大學為人民”的樸素感情,以及當時刻苦學習,立志為公(書中還反映了當時教育與實踐相結合的教育形態(tài))、畢業(yè)后由于形勢的變化,又涌改革大潮而動的奮斗與成功。毫無疑問,這是一群有著典型時代印記的人。在當代的文學殿堂中,一直還缺乏工農藥兵學員的形象展示。從這個角度而言,《大普學歷》無疑填補了這個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