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走夜路的人看來,一盞不那么明亮的路燈甚至一根火柴都是非常燦爛的。在經過一路的摸索與坎坷到達高處后,來時的一路長燈就成為美麗的夜景。未知就是人類的黑夜,在這樣的黑夜里,每一次科學的發(fā)現(xiàn)或者技術的突破,用路燈或者火柴來做比喻難以表達內心的激動與喜悅,也許用焰火更合適些。打開這本薄薄的《2007年公眾科普年報》,一頁頁地翻動,一項項成就依次走來,閃耀著人類智慧的火花。閉上眼睛,就仿佛看到一場盛大的賀歲焰火晚會,陶醉其中。這也是在深夜里讀書的真切感受。更讓我們幸福和自豪的是,在2007年,中國人憑著自己的堅定、智慧和理想,在這場晚會里同樣有精彩的表演:“嫦娥”掙脫了地球的束縛,圓了千年的奔月夢;中國第24次南極科考隊壯士出發(fā),向冰穹A區(qū)域的南極最高點挺進;中國首架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支線飛機“ARJ21”在上??傃b下線,它被正式定名為“翔鳳”,即將鳳翔九州;中國首條時速超過300公里的城際鐵路:京津鐵路全線貫通,而能與之匹配的時速同樣超過300公里的“和諧”號動車組也在幾天后下線;“K征三號”火箭將第一顆“北斗星”送入太空,中同人自己的衛(wèi)星定位系統(tǒng)邁出實質的一步……這些上天入地的故事要講給誰聽?答案應該是你、我、他。你、我和他,也許受過不同的教育,從事不同的職業(yè),有著不同的人生,可是我們都應該從工作和生活的辛勞中直起腰來,看一看這個世界發(fā)生了什么。我也從事科學研究工作,在通往未知的路上走著??擅慨斘視和O聛恚纯磩e人的領域發(fā)生了什么的時候,總也是一樣的驚奇,一樣的歡喜,一樣的欣賞??茖W技術的發(fā)現(xiàn)和突破,與音樂、繪畫這些藝術作品一樣,富有美感,可以帶來精神上的啟迪和享受。如何讀一本有關科技的書,并從中獲得精神上的啟迪,而不僅僅是簡單實用的技術實惠或者知識堆積,也是一個值得討論的題目。長期以來,科學技術被簡單地實用化,似乎只是解決問題的手段,籠罩了濃厚的物質的屬性。其實科技的作用并不只限于此,從歷史上看,科學技術的屢屢重大突破都極大甚至徹底改變了人類對世界的看法,科學技術的影響力已經越過了物質的邊界,來到了人類的精神家同。閱讀科普書籍常常令人生畏,越來越細的學科劃分、越來越深奧的學術名詞成為一道道障礙,羈絆了愛好者的腳步。有人曾經給過關于如何閱讀人文經典圖書的建議,他說,把經典當成閑書來讀,閱讀的心態(tài)和方式都應該是輕松的,千萬不要端起做學問的架子,刻意求解。讀不懂不要硬讀,先讀那些讀得懂的、自己有興趣的部分。對于科普書籍的閱讀來講,這也是一個好建議。其實我們經常碰到的這些科普讀物并不希望把純粹的技術討論帶進來,而只是希望與讀者分享對這個世界的新發(fā)現(xiàn)和新認識。為了提高公民科學素質,國家做了許多的努力,2007年又發(fā)布了《關于加強國家科普能力建設的若干意見》,明確了許多的任務和措施。作為公民,我們也應該給自己些任務,比如讀一本科普讀物。這可能是一個并不輕松的體驗,但可以豐富你的精神家園。